送郑承武文学还闽

归客翩翩玉剑装,河桥斗酒对飞扬。 帆前雨色来吴会,马上秋声渡汶阳。 万里攀留徐孺榻,百年寥落陆公庄。 从今梦入三山月,夜夜骊珠采海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翩翩:形容风度或文采的优美。
  • 玉剑装:指华丽的剑鞘,这里形容郑承武的装束华丽。
  • 河桥:指送别的地方。
  • 斗酒:古代一种饮酒的方式,这里指饮酒送别。
  • 吴会:指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汶阳:地名,在今山东省。
  • 徐孺榻:徐孺,东汉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贫,隐居不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这里用徐孺榻比喻郑承武的隐居生活。
  • 寥落:稀疏,冷落。
  • 陆公庄:陆公,指陆机,西晋文学家。庄,庄园。这里用陆公庄比喻郑承武的居所。
  •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 骊珠:传说中骊龙颔下的宝珠,比喻珍贵的人或物。

翻译

归客郑承武身着华丽的玉剑装,翩翩而来,我们在河桥上饮酒送别,酒意中飞扬着离别的情感。他的船帆前,雨色正从吴地飘来,而他的马蹄声,即将穿越秋风,渡过汶阳。

在万里之外,他曾留在徐孺的榻上,隐居生活;百年间,陆公庄的寥落,见证了他的孤独。从今以后,我只能在梦中,随着三山的月光,夜夜寻找海边的骊珠,思念他的身影。

赏析

这首诗是于慎行送别郑承武归闽的作品,通过描绘归客的装束、送别的场景以及归途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留恋和美好祝愿。诗中运用了徐孺榻、陆公庄等典故,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结尾的“三山月”和“骊珠”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不舍之情。

于慎行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