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汉:指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时期。
- 逸民:指隐居不仕的人。
- 山栖:指在山中隐居。
- 怀璧:比喻怀有才华而不显露。
- 法真:人名,可能指东汉时期的隐士法真。
- 逃名:逃避名声,不愿被人知晓。
- 讵屑:岂屑,不屑。
- 三公职:指古代最高的官职,象征权力和地位。
- 求蝉:比喻追求虚名。
- 明火:明显的火光,比喻明显的名声。
- 求士:寻求贤士。
- 务德:注重德行。
- 此道:指追求贤士和注重德行的道路。
- 今何如:现在怎么样。
- 其人:指符合这种追求的人。
- 安可识:怎么能够认识。
翻译
东汉时期有许多隐逸之士,他们选择在山中隐居,怀揣着才华而不显露。像法真这样的人,他们逃避名声,不屑于担任三公这样的高官职位。追求虚名如同在明亮的火光中寻找蝉,而寻求贤士则应当注重其德行。这样的道路现在又是怎样的呢?那些符合这种追求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够认识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汉时期隐逸之士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诗中,“东汉多逸民,山栖久怀璧”描绘了隐士们的高洁志向,而“法真亦逃名,讵屑三公职”则进一步以法真为例,强调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超然态度。后两句“求蝉在明火,求士当务德”通过比喻,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虚名的盲目追求,并提出了寻求贤士应当注重其德行的观点。最后两句“此道今何如,其人安可识”则流露出作者对于这种理想道路的现状和符合这种追求的人难以被认识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