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秋夕

· 贝琼
残蜡无光小院幽,梧桐一树更萧飕。 西陵风雨来清夜,南国山河入素秋。 鸡唱四邻呼客梦,雁回千里带边愁。 可怜季子貂裘弊,迟暮何为赋远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残蜡:指即将燃尽的蜡烛。
  • 萧飕(xiāo sōu):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 西陵:地名,此处可能指杭州西陵,即西湖附近。
  • 南国:指南方地区。
  • 素秋:指秋季,因其气候清爽,故称素秋。
  • 季子:指年轻的士子,或特指诗人自己。
  • 貂裘弊:貂皮衣破旧,形容贫穷。
  • 迟暮:晚年,比喻时光已晚。

翻译

在秋天的夜晚,小院里蜡烛即将燃尽,显得格外幽静,梧桐树在风中发出萧飕的声音。西陵的风雨在这清冷的夜晚来临,南国的山河也进入了清爽的秋季。四周的鸡鸣声唤醒了旅人的梦境,千里之外的雁群带来了边疆的忧愁。可怜那年轻的士子,貂皮衣已经破旧,晚年时为何还要吟咏远游的诗篇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秋夜的静谧与凄凉,通过“残蜡”、“梧桐”、“风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和忧郁的氛围。诗中“西陵风雨”与“南国山河”相映成趣,展现了季节的变迁与地域的特色。末句以“季子貂裘弊”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贫穷和晚年的无奈,以及对远游生活的深沉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慨。

贝琼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元末领乡荐,年已四十八。战乱隐居,张士诚屡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国子助教,与张美和、聂铉并称“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国子监,教勋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