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

· 皎然
江郡当秋景,期将道者同。 迹高怜竹寺,夜静赏莲宫。 古磬清霜下,寒山晓月中。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 翻译推南本,何人继谢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江郡:指江边的郡县。
  • 道者:指修行佛法的人。
  • 迹高:指行踪高远,不拘俗世。
  • 莲宫:指寺庙,因佛教中莲花象征清净。
  • 古磬:古代的打击乐器,常用于寺庙中。
  • 法性:佛教术语,指事物的本质或本性。
  • 筌空:筌,捕鱼的竹器;空,指空性,佛教认为万物本质为空。筌空比喻通过言语表达的佛法最终指向的是超越言语的空性。
  • 南本:指南朝的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 谢公:指南朝的著名诗人谢灵运。

翻译

在秋天的江郡,我期待与修行佛法的人一同游历。 行踪高远,我喜爱那竹林中的寺庙,夜深人静时,我欣赏莲花宫的清净。 古磬在清霜中响起,寒山在晓月下显得更加幽静。 诗情因这境遇而激发,佛法的本质寄托于言语之外的空性。 我推重南朝的佛经翻译,但谁能继承谢灵运的诗才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皎然在秋日与道友共游何山寺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诗中“迹高怜竹寺,夜静赏莲宫”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情怀,而“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本质的理解,即佛法虽可通过言语传达,但其真谛在于超越言语的空性。结尾处对南朝佛经翻译和谢灵运诗才的推崇,显示了诗人对前人成就的尊重和对后继无人的忧虑。

皎然

皎然

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