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

· 皎然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事:指佛教事务。
  • 县閤:县衙。
  • 兹山灵:这座山的神灵。
  • 寺扉:寺庙的门。
  • 影刹:指佛塔或佛寺的影子。
  • 丁丁:形容声音清脆。
  • 合沓:重叠。
  • 蓂苓:一种香草。
  • 放旷:开阔,无拘无束。
  • 石潭:石头围成的水池。
  • :赞美。
  • 杉月:杉树下的月光。
  • 诵空:诵读佛经,领悟空性。
  • 性不昧:本性不迷失。
  • 助道:辅助修行。
  • 迹又经:指修行之路。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未形:未显现。
  • 字人:指书写或传授佛法的人。
  • 此道:指佛法。
  • :深奥,难以理解。

翻译

佛教事务从县衙出发,初次听说这座山的神灵。寺庙的门隐约映衬着天色,佛塔的影子遥远而清脆。碧绿的山峰重重叠叠,香草垂挂着蓂苓。清新的景色属于公有,云边的亭子开阔无拘。秋天欣赏石潭的清澈,夜晚赞美杉树下的月光清幽。诵读佛经领悟空性,本性不迷失,辅助修行的道路又经过。因此对于事物的道理,纷繁复杂却未显现。移来传授佛法的重要,完全与这深奥的佛法相契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皎然在法华寺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崇敬。诗中“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开篇即点明主题,引出对法华寺的描述。后文通过对山寺、山峰、香草、石潭、杉月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宗教情感。

皎然

皎然

皎然,生卒年不详,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