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道人

匡庐有道士,来往无行迹。 清晨吸彩霞,日暮煮白石。 从余天一泉,披榛弄涓滴。 作诗或讥余,未悟画前易。 吾师濓溪翁,无极而太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匡庐: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 道士:修道之人,通常指道教的修行者。
  • 行迹:行走的痕迹,这里指日常生活的踪迹。
  • 彩霞:日出或日落时天空出现的彩色云霞。
  • 白石:可能是指道教中认为可以炼制丹药的石材。
  • 天一泉: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泉水,具有道教意义上的纯净或灵性。
  • 披榛:拨开丛生的杂草。
  • 涓滴:极少量的水。
  • 濓溪翁:指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其著作《太极图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 无极而太极:周敦颐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从无极(无形的终极状态)发展至太极(有形的终极状态)。

翻译

庐山有位道士,他的来去不留任何痕迹。清晨时,他吸取天边的彩霞之气,傍晚则煮炼白石。他跟随我来到天一泉旁,我们拨开杂草,共同欣赏那微小的水流。他偶尔作诗讽刺我,认为我尚未领悟到易经的深意。我的老师是濂溪的周敦颐,他教导我们宇宙从无极发展到太极的哲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庐山的道士,他超脱尘世,生活简朴而神秘。诗中通过“吸彩霞”、“煮白石”等道教修炼的象征性行为,展现了道士的高洁与超凡。后文提到与道士的交往,以及道士对诗人的批评,反映了诗人对道教哲学的追求与自我反省。最后提及的“濓溪翁”周敦颐,是诗人哲学思想的源泉,体现了诗人对周敦颐宇宙观的尊崇与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深奥哲学的探索。

叶春及

明浙江归安人,字化甫。隆庆初由乡举授教谕,上书陈时政三万余言,都人传诵。后迁惠安知县,寻引归。后以荐为郧阳同知,入为户部郎中卒。工诗文,有《石洞集》。 ► 3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