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七首一

桎梏荀卿性恶,逍遥王衍无为。 指鹿不迷物则,问蛙方證希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桎梏(zhì gù):原指古代用来拘禁犯人的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限制。
  • 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主张性恶论。
  • 性恶:荀子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来约束。
  • 逍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王衍:东晋时期的道家学者,主张无为而治。
  • 无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
  • 指鹿: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典故,赵高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物则:事物的法则或规律。
  • 问蛙:出自《庄子·外物》中的寓言,庄子问蛙是否知道天地的广阔,蛙回答只知井口那么大,比喻见识短浅。
  • 希夷:出自《老子》,意指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境界。

翻译

束缚了荀子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却自由地追随王衍的无为而治。 指鹿为马的行为并未迷失事物的法则,问蛙于井中,正是验证那虚无缥缈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荀子和王衍两位思想家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不同哲学思想的看法。荀子的性恶论被视为一种束缚,而王衍的无为而治则被赞颂为逍遥自在。诗中“指鹿不迷物则”一句,既讽刺了颠倒黑白的行为,也暗示了即使在混乱中,事物的本质和法则依然清晰。最后一句“问蛙方證希夷”,则通过寓言的形式,探讨了人们对于宇宙和真理认知的局限性,以及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哲学和人生深层次的思考。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