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唐荆川二首

簪笔曾为汉署郎,相如词赋早升堂。 自怜野性耽林卧,恐着朝衣乱鸟行。 溪上晴看黄鹄远,山中晚食绿莼香。 多惭旧日沧江伴,独向金门立晓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簪笔:古代官员上朝时插在帽上的装饰,用以表示身份。
  • 汉署郎:汉代的官职,指在朝廷中任职的官员。
  • 相如词赋:指司马相如的辞赋,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 升堂:比喻学问或技艺达到高深的境界。
  • 野性:本性,指不受拘束的性格。
  • 耽林卧:沉溺于山林之中的隐居生活。
  • 朝衣:上朝时穿的官服。
  • 鸟行:比喻杂乱无章。
  • 黄鹄:一种大鸟,常用来比喻高远的志向或远大的前程。
  • 绿莼:一种水生植物,这里指莼菜,常用来比喻隐逸的生活。
  • 沧江:泛指江河,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 金门:指朝廷,古代宫门多涂金色。
  • 晓霜:清晨的霜,比喻清冷的早晨。

翻译

我曾佩戴簪笔,作为汉朝的署郎,相如的词赋早已达到了高深的境界。我自知野性难改,沉溺于山林隐居,恐怕穿上朝衣会让我行动杂乱无章。在晴朗的日子里,我远眺溪上的黄鹄,山中晚食时,绿莼的香气扑鼻。我深感惭愧,昔日与我在沧江为伴的旧友们,如今只有我独自站在金门前,面对清晨的霜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诗中,“簪笔”、“汉署郎”等词语体现了诗人曾经的官场身份,而“相如词赋”则展示了诗人的文学造诣。后半部分通过对“野性”、“耽林卧”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结尾的“金门立晓霜”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旧日生活的怀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