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首

独树生穷谷,枝干何离奇。 本无廊庙用,误为匠石知。 斤墨既错陈,青黄亦互施。 虽云托华屋,宁复山林姿。 龙扰失其神,坐令燕雀疑。 玉成世所宝,大璞还自亏。 造物固其然,岂得尤工师。 翻羡不材者,终年养华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斤墨:指斧头和墨线,比喻工匠的工具。
  • 错陈:错杂陈列。
  • 青黄:指树木的不同颜色,比喻人为的装饰。
  • 华屋:华丽的房屋。
  • 山林姿:指自然、朴素的姿态。
  • 龙扰:比喻珍贵之物受到干扰。
  • 燕雀疑:比喻小人物的疑惑。
  • 玉成:比喻经过雕琢成为珍宝。
  • 大璞:未雕琢的玉石,比喻事物的原始状态。
  • 工师:工匠。
  • 不材者:无用之材,指不被重视的人或物。
  • 华滋:指生长茂盛。

翻译

一棵孤独的树生长在荒凉的山谷中,它的枝干多么奇特。 它原本不适合用于宫殿庙宇,却误被工匠发现。 斧头和墨线错杂陈列,青色和黄色也相互施加。 虽然它被安置在华丽的房屋中,但已失去了山林的自然姿态。 珍贵的龙失去了它的神韵,使得小鸟和麻雀都感到疑惑。 经过雕琢成为珍宝,但原始的大璞也因此受损。 造物主本就如此,怎能怪罪工匠呢。 反而羡慕那些不被重视的人或物,它们终年生长得茂盛。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棵树的命运,隐喻了人才的遭遇和自我价值的思考。诗中的树原本自然生长,却因被工匠发现而改变了命运,失去了原有的自然之美。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状态的向往和对人为雕琢的批判。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那些不被重视却能自由生长的人或物的羡慕之情,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本真的追求。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