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表谢宗吉见示思白衣庵佳作因约再游次韵

白衣庵傍北城隈,闻道诸天宝刹开。 古木馀阴笼玉案,石泉流水泛莲杯。 文星向晚曾同聚,词客寻幽拟再来。 我欲追欢横槊赋,砚池应散雨花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表:表亲中的中间一代,即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 宗吉:人名,可能是作者的表亲。
  • 白衣庵:地名,指一座庵堂。
  • 北城隈:北城角落。
  • 诸天:佛教用语,指天界。
  • 宝刹:指佛寺。
  • 玉案:精美的桌子。
  • 莲杯:莲花形状的酒杯。
  • 文星:文曲星,象征文学才能。
  • 词客:诗人,文人。
  • 寻幽:探寻幽静之地。
  • 横槊赋:横放长矛,指武士,这里指作者自己。
  • 砚池:砚台,文房四宝之一。
  • 雨花台:地名,南京的一处名胜。

翻译

白衣庵紧邻北城的角落,听说那里的佛寺已经开放。古树的阴影笼罩着精美的桌子,石泉的流水仿佛在莲花杯中泛起。晚上,文曲星曾与我们同聚,诗人计划再次探访这幽静之地。我想要追寻欢乐,像武士一样横放长矛赋诗,砚台上的墨水应该会像雨花台上的雨花一样散开。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表亲宗吉重游白衣庵的情景,通过古木、石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圣的氛围。诗中“文星向晚曾同聚”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也暗示了与宗吉的深厚情谊。末句“砚池应散雨花台”以砚池喻文思,雨花台喻灵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愉悦心情和丰富想象。

张嗣纲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