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集生太史以诸将诗五章见贻次来韵赋答

· 张萱
及郑何妨亟剿民,休论老上与军臣。 启疆声吠□□辈,悬阙魂惊垄亩人。 阃外十连空彳亍,隆中三顾未繁频。 杞忧嫠恤嗟罍耻,不献金钱止献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jí):急切,迅速。
  • 剿民:剿灭民众,指镇压民众。
  • 老上:指年老的上级或尊长。
  • 军臣:指军事官员。
  • 启疆:开拓疆土。
  • 声吠:指狗叫声,比喻小人的谗言。
  • 阃外:指朝廷之外,或指边疆。
  • 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这里指徘徊不前。
  • 隆中:地名,指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求他出山辅佐。
  • 杞忧:指无谓的忧虑。
  • 嫠恤:指寡妇的忧虑。
  • 罍耻:指古代的一种酒器,这里比喻羞愧。
  • 献身:指奉献自己的生命或力量。

翻译

急切地剿灭民众又有何妨,不论是对待年老的上级还是军事官员。 开拓疆土的声名被小人的谗言所玷污,悬在城阙上的魂魄让耕田的人感到惊恐。 朝廷之外的十连之地空自徘徊,隆中的三次拜访还未频繁。 无谓的忧虑如同寡妇的忧愁,感叹羞愧如同酒器的耻辱,不献上金钱只献上自己的身躯。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诗中,“亟剿民”、“老上与军臣”等词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批判态度,而“启疆声吠”、“悬阙魂惊”则通过寓言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安和民众的恐慌。后两句则通过历史典故“隆中三顾”和“杞忧嫠恤”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