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参寥师

· 苏轼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惟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参寥师: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临安人。
  • 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 百念已灰冷:各种念头都已经冷淡灰心。
  • 剑头惟一吷(xuè):《庄子·则阳》:“夫吹筦也,犹有嗃(xiāo)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吷,以口吹物发出的小声。
  • 焦谷:用《维摩诘所说经》中“焦谷芽败种不能发”的典故。
  • 蔚炳:文采鲜明华美。
  • 退之:韩愈,字退之。
  • 浮屠人:佛教徒。
  • 丘井:枯井。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翻译

参寥大师学习佛法追求苦空之理,各种念头都已变得冷淡灰心。就像那剑头吹出声只是微弱的一声,又如同那焦枯的谷芽丝毫没有新颖之处。为何要追随我们这些人,在文字上争求鲜明华美。他的新诗如白玉的碎屑,出口的话语就很清新警策。韩愈谈论草书,各种事物不曾弃置不顾。忧愁和不平之气,都寄托在笔端尽情抒发。很奇怪那些佛教徒,看待自身如同枯井。萎靡不振地寄托于淡泊,谁又能发出豪迈勇猛之气。仔细思考其实不是这样,真正的巧妙并非是虚幻之影。想要让诗作的语言美妙,不能讨厌空虚并且安静。安静所以能明了各种动态,空虚所以能容纳万千境界。经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反观自身躺在云岭之中。各种滋味夹杂着众多喜好,其中有最为久远的韵味。作诗之法与佛法并不相互妨碍,这句话更应当请教。

赏析

这首诗表明了苏轼对于参寥师修行的思考以及对诗法佛理关系的见解。诗中既写出了参寥师修行佛法的状态,也探讨了其在文字创作上的才华。苏轼认为,参寥师虽然修行苦空,但对世间仍有热情和创作的激情。他赞赏参寥师的新诗,同时也认为佛理与诗法并非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如以剑头的吷声和焦谷来形容参寥师对佛法的体认,以韩愈论草书来对比,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整体语言优美流畅,富有禅意和哲理,体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