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十首

· 苏轼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朱槛:红色的栏杆。
  • 高王:此处所指未详,可能是曾在此地有过活动的某位有较高地位之人 。
  • 烽火畏三巴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这里代指战争;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大致在今重庆及四川东部一带 。意思是荆州地区局势紧张,担心战火蔓延到三巴之地。
  • 战骨沦秋草(lún),没入。指战争死去的人的尸骨埋没在秋天的荒草丛中。
  • 危楼:高楼。
  • 断霞:片霞。
  • 扰扰:纷乱的样子。

翻译

在荆州城东角那朱红色栏杆的地方,高王曾在此眺望江沙。这里的大好河山并非只属于某一个国家,当年紧张的局势让人们担心战火会烧到三巴。曾经战死之人的尸骨已埋没在秋天的荒草丛中,高楼上可以倚靠着欣赏天边的片霞。过去的百年间,那些豪杰都已消失不见,如今只剩下纷扰的鱼虾了。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视角,开篇点明高王曾在此眺望的地点,引发对往昔的追思。“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描绘出荆州地区局势的复杂动荡,广阔的江山不断易主,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生动展现了当时紧张的军事形势和不安氛围。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则通过强烈的对比,写昔日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隐没于秋草之中,充满了残酷与悲凉;而如今人们却能在高楼上悠然欣赏断霞残照,给人以时光变迁之感。最后“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感慨那些叱咤风云的豪杰早已消失,如今唯有鱼虾在水中扰动,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事的变幻无常。整首诗意境雄浑悲壮,咏史中寄寓着对世事兴废、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