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岐阳: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当时苏轼贬谪之地。
- 萧条:形容景象凄凉、冷落。
-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古代妇女秋天用来捣洗棉衣,此处代指秋声。
- 冷官:官职清闲或不受重视的职位。
- 屋庐:房屋,这里指居所。
- 消酒:借酒浇愁。
- 簪:古人束发的簪子,此处代指头发。
-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贵重衣物,常作为边塞军士的装备。
- 乘传:乘坐驿站的马车。
- 西琛:西方的珍宝,此处暗指朝廷。
翻译
在岐阳这个九月,天空飘起了微微的雪花,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我的心境也随之变得萧瑟凄凉,仿佛已经提前进入了岁末。 短暂的白天里,寒冷的风中传来阵阵急促的捣衣声,我这个无所事事的官员,居住的屋子显得格外深邃。 离别之后,愁绪满肠,只有借酒浇愁,可是秋意渐浓,白发已经悄悄爬上了我的发簪。 最近刚买了件貂皮大衣,准备抵御边塞的严寒,突然又想到应该乘坐马车去询问朝廷,是否能带回一些西部的珍宝。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面对微雪的初冬景色而抒发的怀人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微雪、短日、寒砧、冷官等意象,渲染了凄凉的环境,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深深思念。他以“白发秋来已上簪”暗示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同时流露出对仕途失意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借购置貂裘和想象乘传访西琛,展现了他对家国的关注以及对兄弟间情谊的渴望,展现了其豁达而又深情的一面。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寓情于景,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