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 半路溪:(bàn lù xī)诗中提及的溪流名称。
- 犹:(yóu)还,仍然。
- 渡:(dù)横过水面。
- 望望:(wàng wàng)瞻望貌;依恋貌。
- 判知:(pàn zhī)分明知道,确切了解。
- 翩翩:(piān 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 行步:(xíng bù)行走的步态。
- 兰泽芳:(lán zé fāng)兰草的芳香,兰泽指生长兰草的沼泽地,这里指像兰泽一样芬芳的花。
- 同心句:表达同心合意的言辞。 }
翻译
{ 在半路的溪流边相逢,隔着溪流却还没有渡过去。 远远地望着就分明知道是那个人,轻快的脚步我也能辨识出来。 采摘下如兰泽般芳香的花朵相赠,想要表达同心的话语。 但先这样做会触动旧日的情感,又担心你怀疑我善妒。 }
赏析
{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男女在半路溪相遇时的情景和心理。诗中通过“相逢”“隔溪”“望望”“翩翩”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和动作。 “相逢半路溪,隔溪犹不渡”,营造出一种微妙的氛围,两人相遇却未立刻接近,增添了些许期待感。 “望望判知是,翩翩识行步”,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对对方的熟悉和关注。 “摘赠兰泽芳,欲表同心句”,表达了主人公想要表达爱意的心情。 而“先将动旧情,恐君疑妾妒”,则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担忧,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复杂。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

萧绎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
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颍陵现存一对石兽(方旗庙石刻)。
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