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雷声的震动,从光耀的闪电开始;军队的出征,要首先传出其威武的声势。因此,看到闪电就害怕巨雷,听到声势就害怕军威。军事行动首先要传出声威,这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相传有虞氏便开始警诫国内百姓,夏后氏已开始教训军队,殷代帝王也曾在军门外训示百姓,周代帝王在交战之前对军队进行过训誓。由此可见,无论有虞氏的警戒士兵,还是夏、商、周的教训部队,都是宣传教育自己的民众,还没有用到敌人的。到周穆王西征大戎时,祭公谋父提出:“古代有威严地谴责敌人的训令,有诰诫对方的文告。”这就是檄文的源头了。到春秋时期的征伐,因为是诸侯发起的,恐怕对方不服,所以出兵必须有一定的名义,用以振奋自己的威风,揭发对方的昏乱;这也就是刘献公所说的:“一方面用文辞告诫对方,一方面用武力强迫对方。”春秋时齐桓公征讨楚国,就首先责问了楚国不进贡茅草等罪过;晋厉公讨伐秦国,曾斥责秦国侵挠焚烧晋国箕、郜等地的罪行;齐国的管仲,晋国的吕相,在齐晋两国出兵之前向敌国的指责,仔细研究它的意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檄文了。到了战国时期,才正式称这种文辞为“檄”。所谓“檄”,就是明白,就是把问题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张仪的《为文檄告楚相》,是一尺二寸长的简书,因为是明白昭著的文字,所以有的称为“露布”,用以扩大视听。出兵是平乱的重大事件,任何个人都不敢自作主张。即使皇帝亲自出征,也要说,他是“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诸侯用兵,就说他是敬奉帝王之命来进行诛伐。所以,古代帝王遣将出征时,不仅亲自推车送出,还要授给将领处理都城之外的军事大权。奉持正直之辞去讨伐敌人,不仅要使自己的行动果敢坚毅,并且要用有力的檄文,形成强大的威力:使讨敌的声威如暴风袭击,气势如彗星横扫;振奋全军将士的威怒,聚集于讨伐的罪人;说明敌人的罪恶已到了必须惩罚的时候,显示出敌人恶贯满盈的气数;用以动摇作恶者的胆量,稳定顺服者的决心;使敌人的百尺战车,被咫尺檄文摧毁,万丈城墙,被一纸檄文推倒。东汉隗嚣的《移檄告郡国》,列举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状。它的文字不加雕饰,但用辞确切,事理明显,这说明隗嚣门下的文士,已掌握檄文的基本体制了。汉未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写得理直气壮。虽然其中骂曹嵩是宦官的养子等,对其隐密揭露过分;说曹操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从事的挖坟盗墓活动,有点诬过其实,但能以抗直的文辞写其罪过,他的揭露就十分明白了。陈琳敢于对着曹操的锋芒,幸而后来竟免于被曹操当做袁绍的党羽而杀掉。魏国钟会的《移蜀将吏士民檄》,用历史事实作证验,也讲得很明白。东晋桓温的《檄胡文》,着眼于敌人的罪恶更为急切。以上这些,都是写得很有力的檄文。
檄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者是表明我方的美善兴盛,或者是述说敌方的苛刻残暴;指明天道,分析人事,计算强弱,衡量权势;引往事以预卜敌方失败的命运,举成例示对方以鉴戒。这样说虽要本于国家的信用,其实要加上用兵的诈谋。用巧诈之辞来宣传自己的意旨,用光明有正大的言辞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以上几点,是所有的檄文都不能违背的。因此,檄文的写作,无论确立意义或运用文辞,都必须坚强有力。插上羽毛的檄文是表示紧急,就不能把文辞写得过于松缓;敞露简板向大众宣传的檄文,就不应把意义写得隐晦不明。必须把事理写得清楚明白,气势旺盛而文辞果断,这就是写檄文的基本要点。如果卖弄曲折之趣,细密之巧,这种才能对檄文来说,就没有什么可取了。此外,州郡征召官吏的文书,也叫做“檄”,这也是取公开推举的意思。
所谓“移”,就是转变;就是移风易俗,发出命令老百姓就随从执行。西汉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文辞明白而比喻广博,已具有移和檄的特征。到东汉刘歆写的《移太常博士书》,文辞有力而意义明辨,这是政治方面最早的一篇移文。西晋陆机的《移百官》,言辞简约而叙事明显,这是军事方面一篇重要的移文。所以,檄和移通用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在军事上,对反对派用檄,对顺从的人则用移。用移文来淘洗老百姓的思想,使上下牢固一致。移和檄的意思和运用虽然稍有不同,但体制和基本意义是大致相同的;移文的情况和上述檄文错综相近,所以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总之,好像三面驱赶禽兽,要把捕网的一面放松;对各种罪人的征伐,先要用檄文声讨。檄文要像明镜一样让对方照清其吉凶,像占卜一样向敌人表明其成败。要狠狠打击罪魁祸首,消灭那害人的毒虫。移文确实可以移风易俗,就如草的顺风倒伏。
注释
有虞:指五帝时代。戒于国:警诫国内的战士。
殷:即商。
帝世:帝代,指五帝之一的虞舜时代。
周穆:周穆王。西征:西征犬戎。犬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祭公谋父:周穆王的卿士,姓祭,字谋父。祭谋父曾劝谏周穆王,远方不服,先加斥责,发去文告,即檄。
让:斥责、谴责。
“刘献公”二句:刘献公,周景王的卿士。他的话见《左传·昭公十三年》。董,督责。
“晋厉”二句:《左传·成公十三年》,晋厉公讨伐秦国,先派吕相责问秦国晋国,曾经派兵侵入晋国,焚烧箕郜。晋厉,晋厉公。箕、郜,均地名,属晋国,在今山西境内。
皦(jiǎo):明白。
张仪:战国末纵横家,主张连横,秦国丞相。著有《为文檄告楚相》。
露布:盖露板不封,指让人看到文辞。
亲戎:亲自率军征伐。
肃将:严肃的奉行。王诛:帝王诛伐之意。
致果为毅:《左传·宣公二年》有“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话。果,果敢;毅,坚毅。
欃(chán)枪:彗星。
总:集中、总汇。
征:验证。恶稔:恶满。
奸宄(guǐ):犯法作乱的人。
冲:冲锋的战车。
咫:周代八寸为咫。
隗(wěi)嚣:东汉初将领。檄亡新:指隗嚣的《檄移告郡国》,声讨王莽新朝三罪。新,王莽的国号。
陇右:陇西,今甘肃、青海一带,隗嚣的驻地。
陈琳:东汉末作家。他最初为军阀袁绍部下,袁为联合豫州刺史刘备声讨曹操,叫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
骨鲠:骨气、骨力。
章实:即揭露事实真相。
衅(xìn):裂痕、罪过。
钟会:三国时期魏司徒,伐蜀主要军事将领之一。檄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说,蜀国姜维守剑阁抗拒钟会,钟会写了《移蜀将吏士民檄》。
天时:指天命、天道之类。
蓍(shī)龟:占卜用的蓍草、龟壳。此处指占卜。
谲诡(jué guǐ):怪异不实。
植:树立。飏:施展、飞扬。
插羽:古代檄文,插上羽毛表示紧急。后代的“鸡毛信”也由此而来。
征:召。
骨:特点。
文:文事,与武事相对。
金革:征鼓,指战争。金,锣;革,鼓。古代作战,鸣锣后退,击鼓前进。
濯:洗。
符契:符合一致。符,信符;契,券约。
参伍:交错,错综。
九伐:要讨伐的九种罪行,《周礼·大司马》说大司马职掌九伐之法,讨伐有九种罪行的人。
抵:击。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偃:倒下。迈:行。风吹草倒,比喻檄文的威力。
赏析
本篇分檄和移两个部分,前两段讲檄,第三段讲移,第一段从檄的起源,讲到战国时期正式出现檄文以后的主要作品,结合论述檄文在征讨敌人中应起的作用。第二段讲檄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第三段简论移和檄、移的区别。
“奉辞伐罪”的檄文,是用于军事行动的宣传文,具有较强的战斗性。刘勰所讲檄文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奋其武威,使敌人闻风丧胆,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斗志;二是充分揭露敌人的罪恶,说明其恶贯满盈,死到临头;三是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敌人的万丈高城,不攻自破。怎样才能使檄文产生这样巨大的效果?刘勰所总结的写作要求是:第一,从善恶、天道、人事、强弱、权势等各个方面分析敌我形势,说明我胜敌败的必然性;第二,表达方法上既要基于国家的信誉,又要参以兵诈,既不要太老实,又要写得冠冕堂皇;第三,叙事说理,都要明确果断,气势旺盛而信心百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刘勰(xié):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
-
皦(jiǎo):明亮,明白。
-
分阃(kǔn)推毂(gǔ):指君命将军出征,把军事大权交付给他。“分阃”,把京城的门限以外部分分给在外的将领,指给予了军事指挥权;“推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
奸宄(guǐ):坏人(由内而起叫“奸”,由外而起叫“宄” )。
-
撄(yīng):触犯,遭遇 。
-
谲(jué)诡:欺诈、诡异。
-
炜(wěi)晔(yè):光明灿烂。形容文辞明丽有文采。
-
插羽:在檄文上插羽毛,表示情况紧急,要迅速传递,即“羽檄”。
翻译
惊雷开始于耀眼的闪电,出兵作战要先造成强大声威。所以看到闪电就会预感到惊雷的壮观,听到声威就会畏惧军队的强大。军队先制造声威,由来已久了。从前舜开始在国内戒令军事,夏禹开始在军队誓师,商汤在军门外誓师,周武王在双方即将交锋时誓师。由此可知五帝时代就有军事戒令,三王时代发展为誓师,不过这些都是向自己的军队宣布命令,还没有针对敌人。到周穆王西征的时候,祭公谋父说“古代有威严谴责的命令,那命令就是现在文告之类的言辞” ,这就是檄文的本源。到春秋时代发动征战,由诸侯作主,他们担心敌人不服,所以出兵要有名义。张扬自己的威风,揭露敌方的昏乱,这正是刘献公所说“用文辞宣告他们的罪行,用武力去征讨他们”。齐桓公征讨楚国,责问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晋厉公讨伐秦国,谴责秦国焚烧晋国的箕、郜等地。管仲、吕相在出兵前先发表言辞激昂的文辞,仔细考察其意义,就是现在的檄文。等到战国时代,才开始正式称作“檄”。“檄”的意思就是“皦”,即宣扬暴露在外,清楚明白。张仪的《檄楚》,用一尺二寸的木板书写,言辞明白,有人叫它“露布”。“露布”就是把撰写好的木板露在外面,不封缄,用来广泛传播让人见闻。
军事行动是为了平定叛乱,没有人敢随意行事。天子亲自率军,就称“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诸侯出兵作战,则称“严肃地执行天子的诛伐”。所以将领们受命出征,秉持正义去讨伐罪人,不仅要果敢杀敌体现坚毅,而且要用严厉的言辞体现威武。要让声威像暴风冲击万物,气势像扫帚星横扫一切,振奋武力的愤怒,汇总罪行的根源。等到敌人恶行满盈的时候征伐他们,显示出他们罪恶累累,动摇乱臣贼子的胆量,坚定守信谨慎者的信心,使敌人百尺高的防御工事,被简短的檄文摧毁;使敌人高大坚固的城墙,被一封檄文使之崩塌。看隗嚣声讨新朝王莽的檄文,列举王莽三条大逆不道之罪,文辞不事修饰,但用意深切,叙事明了,陇右地方的文士,深得檄文的要领。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气势雄壮有骨力;虽然称曹操是奸宦的养子,这指斥有点过分,说曹操派人盗墓发财,这种指责也有些夸张,但能够激昂地列举罪状,大胆地把事实显露出来,敢于触犯曹公的锋芒,而且幸运地没有因袁氏一党而被杀。钟会讨伐蜀汉的檄文,征引证据很明确;桓温声讨前秦的檄文,洞察敌人的过错特别确切,都是笔力刚健之作。
大凡檄文的主要特点,或者陈述我方的美好清明,或者叙说对方的苛刻残暴。指明天时,详察人事,算计强弱,较量权势,用以往的应验来标明吉凶,以过去的成败作为借鉴。虽然依据本方的真实情况,但实际上也参杂着军事上的诈谋。用诡谲多变的言辞来表达旨意,用鲜明的文辞来宣扬观点。上边列举的这些要点,没有谁敢违背。所以檄文树立大义,宣扬文辞时,一定要刚健有力。檄文插羽毛表示紧急,不能言辞迟缓;写成露布公开宣扬,不能让意义隐晦。一定要事例昭彰,道理明晰,气势盛大,文辞果断,这是写檄文的要点。如果曲折繁杂、细密纤巧,就没有可取之处了。此外,州郡征召官吏,可以把公文也称为“檄”,这本来就是公开推荐的意思。
“移”就是“易”,有移风易俗使命令传出百姓追随的功能。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文辞明白,喻理广博,具有移檄的特点。到刘歆的《移太常博士书》,文辞刚健,说理明晰,可说是这类公文中最早的作品;陆机的《移百官》,语言简约而事情明显,是这类军事性质移文的关键之作。所以檄文和移文的作用,兼涉文武两方面;在军事行动中,叛逆的一方用檄文声讨,顺从命令的一方用移文晓谕;目的是为了洗涤民众的思想,坚定信念,两者用意稍有不同,但体裁意义大致相同,和檄文相互交替使用,所以不再重复论述。
赞辞说:
天子狩猎网开一面,帝王征伐先有文辞声讨。用明镜照见吉凶,用蓍草龟甲预知成败。
摧垮镇压大奸大恶,打击清除邪恶势力。移风易俗政策推行,百姓如草随风倾倒。
赏析
《文心雕龙·檄移》主要论述了檄文与移文这两种文体。文章首先追溯了檄文的起源,从古代先有军事戒令到形成正式的檄文,阐述其发展演变。强调了檄文在军事行动中先声夺人的重要作用,其要宣传正义、声讨罪恶,文字应刚健有力、气势盛大、旨意清晰。通过列举隗嚣、陈琳、钟会、桓温等人的檄文实例,分析其优缺点,说明优秀檄文应具备的特点。对于移文,解释其“移风易俗”的功能,指出司马相如、刘歆、陆机等人相关作品的特色。整体而言,本文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两种文体的性质、功能与写作要求,体现刘勰对应用文体的深刻认识和精当总结,为古代文学文体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对后世相关文体的创作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