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一年四季各有它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各有它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一片树叶落下来尚且能触动人的情思,昆虫鸣叫的声音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心思,何况那清风、明月的夜晚,白日、春林的早晨展示的美景呢?
因此诗人对景物的感触,所引起的联想是无穷的;在多种多样的现象中流连忘返,在听到看到的范围内吟味体察。描写天气和实物的形状,既要随着景物声色的变化而婉转起伏;绘写景物的色彩,临摹自然的声律,又要联系自己的心情来回斟酌。所以用“灼灼”来形容桃花色彩的鲜艳,用“依依”来表尽杨柳轻柔的形貌,用“杲杲”来描绘太阳出来时光明的形状,用“瀌瀌”来比拟下大雪的样子,用“喈喈”来追摹黄鹂鸟的鸣叫,用“喓喓”来学纺织娘的叫声。“皎日”、“嘒星”,一个“皎”字和一个“嘒”字就把太阳的明亮和星星的微小形容穷尽了;“参差”、“沃若”,一个双声连词和一个叠韵连词就把荇菜和桑叶的形状不整齐润泽的样子描绘了出来,上面的这些例子都是用少数字来总括众多的事物,把事物的情思和形状毫不遗漏地描写出来了。这些精练的描写,虽是经过千年来作家们的反复思考,也难以用别的字来代替!到《离骚》取代《诗经》兴起,触类旁通而加以引申,景物声色的形貌难于详尽表现出来,所以便用重复双叠的词来形容不同的事物形象,因此“嵯峨”这一类词语聚集起来,“葳蕤”这类词群便连接起来。到了司马相如这些人手里,讲究诡谲的形式,瑰奇的声貌,刻画山水的形貌,用的形容词必须几十字、上百字相连串,像游鱼般连接着。这正如扬雄说的诗人言辞简约而清丽且合乎法度,辞赋作品过分华丽而辞句繁缛。至于如像《小雅》的吟咏花儿,说道“堂堂盛开的鲜花,有的黄来有的白”;《楚辞》歌咏秋兰,说道“秋兰啊青青,绿色的叶啊紫色的茎”。一切色彩的描写,可贵在及时地看到,倘若不管实际情况青色和黄色累累出现,那就会使人觉得繁杂而并不珍贵了。自从晋、宋以来,作品描写重在逼真,从风景里观察他的情态,从草木里钻研他的情状。作者吟唱歌咏的出发点,应该只是抒发深远的情志;描写事物巧妙,功夫全在于紧密贴切。所以巧妙的言辞和事物的形状贴切吻合,就如在那印泥上盖印章一样,不需要雕琢刻削,却详尽地把极细微处都表现了出来。因此看到这些语言描述就像看到了具体的景物一样,就其字辞而知道当时的时令景色。
然而景物都有它一定的姿态形状,而人的思想却没有一定的框子,因此,有的人不经意一下就达到了极妙的境界,有的人用尽心思反而离得越远。而且在写景物声色方面,《诗经》《楚辞》中写景的名句,都抓住了景物的要害地方,所以后来才思敏捷的大手笔,在这方面也怯于和它们较量。没有不是凭着成规,借用前人巧妙的方法,依循文章发展的趋势,融会贯通去创作新奇的作品。只要善于适应新的变化,那么虽然借用成规也是可以写得更新鲜的。因此,四季虽然循序相代,万物纷纷回环往复,而引起诗人的兴味重在心地闲静;景物的声色虽然十分繁杂,而分析事理运用言辞却重在简练;使文章的兴味飘飘荡荡自然升举,情采鲜明而清新。从古以来的作家,不同时代先后相接相承,他们无不注意错综运用前人的写作经验求变化,有继承有革新地收到效果。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做到形貌写尽而情味有余,就是因为懂得继承革新再求变通的道理。至于山水林泉,肥沃原野,实在是启发文思的宝库,但简略写来就会空洞不全,详细说来又会繁冗唆嗦。那屈原之所以能够洞察《诗经》的《国风》和楚国民间《骚》体诗歌的情韵,也还是靠江山的帮助吧!
总结:
高山重叠,流水环绕,绿树交映,云霞聚合。目光往还驰骋欣赏景物,激起心中之情就有所抒发。春天的太阳舒畅柔和,秋天的西风萧飒愁人。一往情深观景似相赠,诗兴飞来好像是酬答。
注释
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代:更替。序:次序。
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秋冬为阴,春夏为阳。惨,戚,不愉快;舒,逸。
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玄驹:蚂蚁。步:走动。
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丹鸟:螳螂。羞:吃。
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英华:美丽的花朵。
郁陶:忧闷郁积。
矜:严肃、庄重。
“情以物迁”二句:《明诗》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流连:徘徊不忍离去。
灼灼:形容桃花的色彩鲜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喓喓(yāo yāo):虫鸣声。《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喓喓阜螽。”韵:虫鸣声。 ④两字:两字相连成为双声字和叠韵字。“参差”是双声,“沃若”是叠韵。
长:发展、引申。
“诗人丽则”二句:扬雄《法言·吾子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指《诗经》作者。则,合乎规则。约,简练。辞人,指辞赋家。淫,过度。
近代:指晋、南朝刘宋时期。
曲:详尽。毫芥:细微。毫,长而尖锐的毛;芥,小草。
检:法式。
标:显出。
锐笔:指精通写作的人。
适要:适应变化抓住要点。
四序:四季。
晔晔(yè yè):美盛的样子。
接武:继承效法前人。武,足迹。
因革:继承革新。
皋壤:池边地。皋,泽。
吐纳:指抒发。
赠:送。
赏析
《物色》的“物”是指景物、与人相对的外物;“色”指声色。“物色”即外物的声色。本篇就自然景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自然界的外物对作者的影响和作用。二、讲《诗经》《楚辞》汉赋和晋、宋作品中对自然界外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关系的处理情况及其得失,从而说明了如何描写自然景物。必须对客观景物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再结合物象的特点来思考和描写。三、总结了晋宋以来“文贵形似”的新趋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密切结合物象、能抓住物色的要点、继承前人加以创新,到自然中去汲取营养。
本篇是本部书中写得较精彩的一篇,除论述形象生动外,还以鲜明的唯物观点,总结了一些创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春秋代序:春秋,指一年四季;代序,时序更替。
-
阴阳惨舒:阴阳,指气候的变化;惨,凄厉;舒,舒畅。意思是气候的变化使人心产生不同感受。
-
玄驹:蚂蚁。
-
阴律凝:阴律,秋冬季节的乐律;凝,凝聚,这里指气候寒冷。
-
丹鸟:萤火虫。
-
羞:《礼记·月令》郑玄注:“羞谓进馔也。”这里指萤火虫入蛰。
-
珪璋(guī zhāng)挺其惠心:珪璋,两种玉器,常用以比喻美德;惠心,聪慧之心。意为人有美好的心灵。
-
英华秀其清气:英华,美好的才华;清气,清正的气质。
-
献岁发春:献岁,进入新的一年;发春,春天开始。
-
悦豫:喜悦。
-
滔滔孟夏:滔滔,形容盛大;孟夏,初夏。
-
郁陶(yù yáo):忧思积聚。
-
霰(xiàn)雪无垠:霰,小雪珠;无垠,无边无际。
-
矜肃:庄重严肃。
-
联类不穷:联类,联想类推;不穷,没有穷尽。
-
流连:留恋不止。
-
沉吟:低声思考。
-
写气图貌:描绘事物的气质和形貌。
-
属采附声:运用辞藻,摹写声音。
-
灼灼(zhuó zhuó):形容桃花鲜艳。
-
依依:形容杨柳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
杲杲(gǎo gǎo):明亮的样子,指日出明亮。
-
瀌々(biāo biāo):形容雪下得很大。
-
喈喈(jiē jiē):鸟叫声。
-
喓々(yāo yāo):草虫的叫声。
-
嘒(huì)星:微小的星星。
-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
沃若:柔美的样子。
-
重沓舒状:重重叠叠地舒展描绘事物形状。
-
嵯峨(cuó é):高耸的样子。
-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
-
长卿:司马相如的字。
-
诡势瑰声:追求奇异的气势和华丽的声韵。
-
模山范水:用文字描绘山水。
-
攡(chī)表五色:表现事物的各种色彩。
-
时见(jiàn):适时出现。
-
密附:紧密贴切。
-
曲写毫芥:细致地描绘出细微之处。
-
恒姿:固定的姿态。
-
无定检:没有固定的法式。
-
率尔造极:轻率地达到最高境界。
-
参伍以相变:相互交错变化。
-
因革:继承和革新。
-
皋(gāo)壤:水边之地。
-
奥府:蕴藏丰富的地方。
-
洞监:洞察。
-
山沓水匝(zā):山重叠,水环绕。
-
吐纳:这里指抒发感情。
-
春日迟迟:春天日子缓慢。
-
秋风飒飒(sà sà):秋风萧瑟。
翻译
四季交替运行,气候的变化或让人凄惨,或使人舒畅。外物景色的变动,使人心也随之摇荡。阳气萌生的时候,蚂蚁开始活动;阴气凝集的时候,萤火虫入蛰。微小的昆虫尚且受到时令的感应,可见四季对万物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啊!至于人类,有玉一样美好的心灵,有出众清明的气质,外界物色的召唤,谁又能无动于衷呢?所以新春伊始,喜悦欢畅的感情就会流露;盛夏时节,闷热的气候使忧思积聚。秋高气爽,人的情志也随之高远;大雪无边,人们的思虑更加庄重深沉。一年之中有不同的景物,景物又呈现出不同的容貌;人的情感随着景物而变化,文辞也因情感而抒发。一片树叶落下或许能引发联想,虫叫的声音也足以牵动人心。何况清风与明月相伴的夜晚,白日与春林共在的清晨呢!
因此诗人对外物有所感触,联想和类推就没有止境。他们在各种事物间留恋徘徊,在眼观耳闻的范围内深入思索。描绘事物的气质形貌,即要随着外物而变化;运用辞藻摹写声音,也与内心的感受相应和。所以用“灼灼”来形容桃花的鲜艳,用“依依”来极尽杨柳轻柔的形态,用“杲杲”来表现日出时的明亮,用“瀌々”来描绘大雪纷飞的样子,用“喈喈”来模拟黄鸟的叫声,用“喓々”来表现草虫的鸣声。“皎日”“嘒星”,一个词表达出事物的特性;“参差”“沃若”,两个字描绘出事物的形貌,都是用简约的文字概括众多内容,把事物的情状和形貌完全表现出来了,即使经过千年的思考,又怎能更改替换呢?到了《离骚》问世,对以往进一步拓展,事物的形貌难以详尽,所以就层层描绘,于是像“嵯峨”这类形容事物不同状态的词汇就集中出现了。到司马相如等人,追求奇异的气势和华美的声韵,描绘山水,用词繁多,正如前人所说,诗人文辞华丽但简约,辞人文辞华丽却过于繁缛。
至于《诗经·小雅》吟咏棠棣花,说“有的黄有的白”;《离骚》描述秋兰,提到“绿叶”“紫茎”。凡是描绘事物的各种色彩,关键在于适时出现,如果青、黄等色彩反复出现,就会显得繁杂而不珍贵。
从近代以来,文章注重描绘事物的外形相似,在山水风景中探寻情感,于花草树木中钻研形貌。吟咏所抒发的情志深远,而体悟事物精妙之处,在于描写贴切。所以巧妙的语言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状态,就像印章印在泥上一样,不用刻意雕琢,就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事物的细微之处。因此看到文字就能想见事物的形貌,见到字词便知晓所描写的时节。然而事物有固定的姿态,而人的思绪却没有固定规范,有时轻率之作反而能达到极致,有时精心思索却距离目标更远。况且《诗经》《离骚》所树立的标准,都抓住了关键,因此后来才华出众的文人,也不敢与之相比。只能依据前人的方法来借取巧妙之处,顺应形势创造新奇,若善于抓住要点,那么即使是旧有题材也能写出新意。所以四季变化纷繁,引发创作兴致贵在心境闲适;景物虽然繁多,但措辞仍应简约;要使文辞的韵味轻快飘逸,情感鲜明而新颖。自古以来的文人,时代不同但前后相继,无不相互参酌、变化创新,继承和革新得当才能成功。景物描写完了而情韵仍有餘,这才算是通晓了创作的道理。至于山林江湖之地,实在是文思蕴藏丰富的地方,简单描述就会有所欠缺,详细讲述又会显得繁杂。那么屈原之所以能够洞察《国风》《离骚》的情感,或许也是江山自然给予的帮助吧!
赞词说:
山峦重叠,流水环绕,树林繁杂,云霞聚合。眼睛看过去又转回来,内心也会有所抒发。
春天日子缓缓流淌,秋风萧瑟作响,情感投入像在赠送,兴致涌来像有回应。
赏析
《文心雕龙·物色》论述了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展现了刘勰对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见解。
在内容上,开篇指出时序变化激发人心,强调自然对人的情感触动。接着通过大量实例,从《诗经》《离骚》到汉代文人的创作,阐述作家描写自然的发展变化与特点,剖析了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得失。文中还针对当时“文贵形似”的创作倾向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创作应注重的原则与方法。
在艺术特色方面,文字优美,对仗工整,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语言精炼,以简洁的文字阐明复杂的文学理论,极具概括性与启示性。
文章的价值在于把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密切联系,揭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景物对情感、文辞的重要影响,为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其强调的创作要“因方借巧”“即势会奇”“善于适要”等观点,对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助于创作者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创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