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别;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轨,化城引昔缘之不坠。系珠明理性之常在,凿井显示悟之多方。词义宛然,喻陈惟远。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沉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将非机教相扣,并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绩。辄于经首,序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弘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拼音

所属合集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夏:古代中亚细亚的一个国家。“夏”读音为(xià)。
  •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西晋惠帝永康年:公元300年至301年。
  • 东晋安帝隆安年:公元397年至401年。
  • 后秦弘始:公元399年至416年,后秦皇帝姚兴的年号。
  • 龟兹: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读音为(qiū)。
  • 沙门:出家人的通称。
  •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的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 隋氏仁寿: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公元601年至604年。
  • 大兴善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 北天竺:古印度的北部地区。
  • 阇那、笈多:两位天竺僧人。“阇”读音为(shé)。

翻译

《妙法莲华经》,是统摄诸佛降临世间的根本意旨。这部经在大夏国蕴含集结,历经千年。向东传入中国,已有三百多年。西晋惠帝永康年间,长安青门的敦煌菩萨竺法护,最初翻译这部经,名为《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后秦弘始年间,龟兹的沙门鸠摩罗什,再次翻译这部经,名为《妙法莲华》。隋朝仁寿年间,大兴善寺的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来所翻译的,也叫《妙法》。这三部经重叠存在,文辞旨意相互陈述。当时所尊崇的,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秦本。其余的支品、别偈,也并非没有流传。具体情况都如序中所记,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灵岳降下神灵,若非大圣之人无法开化;适应教化所及之处,若非往昔的因缘无法引导人心。所以神仙的苑囿建成,机缘有小大的分别;金河的临终遗命,道法有半满的差别。这难道不是教化顺应时机,无需详究其高深的旨趣吗!由此可知,五千人退席,是为了增进傲慢之辈;五百人的授记,都是推崇秘密教化的痕迹。所以放光显现祥瑞,开启请求教化的源头;出定宣扬德行,畅扬佛慧的宏大谋略。腐朽的宅院通入大乘的文化规范,化城引领往昔因缘不致坠落。系珠表明理性的恒常存在,凿井显示觉悟的多种方法。经义词语清晰,比喻陈述深远。若非大慈大悲广泛救济,拯救沉溺于沉沦之流的人;一种极致的悲心,拯救昏迷迷失本性的人。从汉朝到唐朝六百多年,总计经历众多典籍四千多卷,受持最为兴盛的,没有超过这部经的。莫非是机缘教化相互契合,以及智慧胜者的遗留痕迹;听闻后深深敬重,都是威德之王的余下功绩。于是在经文之首,作序并综合叙述。希望能够早日清净六根,仰望慈尊的美好盛会;快速成就四德,趋向乐土的深远谋略。弘扬赞美无法穷尽,永远留给后世罢了。

赏析

这段序文主要阐述了《妙法莲华经》的起源、传播以及重要意义。序文介绍了这部经在不同时期的翻译情况,强调了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文中通过对一些佛教概念和典故的阐述,如灵岳降灵、适化导心、仙苑告成、金河顾命等,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同时,序文也指出了这部经在历史上的受持情况,认为它是众多典籍中最为兴盛的。整体来说,这段序文语言典雅,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对于理解《妙法莲华经》的背景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