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所属合集
序
注释
- 大夏:古代中亚细亚的一个国家。“夏”读音为(xià)。
-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 西晋惠帝永康年:公元300年至301年。
- 东晋安帝隆安年:公元397年至401年。
- 后秦弘始:公元399年至416年,后秦皇帝姚兴的年号。
- 龟兹: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读音为(qiū)。
- 沙门:出家人的通称。
-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的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 隋氏仁寿: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公元601年至604年。
- 大兴善寺: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 北天竺:古印度的北部地区。
- 阇那、笈多:两位天竺僧人。“阇”读音为(shé)。
翻译
《妙法莲华经》,是统摄诸佛降临世间的根本意旨。这部经在大夏国蕴含集结,历经千年。向东传入中国,已有三百多年。西晋惠帝永康年间,长安青门的敦煌菩萨竺法护,最初翻译这部经,名为《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间,后秦弘始年间,龟兹的沙门鸠摩罗什,再次翻译这部经,名为《妙法莲华》。隋朝仁寿年间,大兴善寺的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来所翻译的,也叫《妙法》。这三部经重叠存在,文辞旨意相互陈述。当时所尊崇的,都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秦本。其余的支品、别偈,也并非没有流传。具体情况都如序中所记,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灵岳降下神灵,若非大圣之人无法开化;适应教化所及之处,若非往昔的因缘无法引导人心。所以神仙的苑囿建成,机缘有小大的分别;金河的临终遗命,道法有半满的差别。这难道不是教化顺应时机,无需详究其高深的旨趣吗!由此可知,五千人退席,是为了增进傲慢之辈;五百人的授记,都是推崇秘密教化的痕迹。所以放光显现祥瑞,开启请求教化的源头;出定宣扬德行,畅扬佛慧的宏大谋略。腐朽的宅院通入大乘的文化规范,化城引领往昔因缘不致坠落。系珠表明理性的恒常存在,凿井显示觉悟的多种方法。经义词语清晰,比喻陈述深远。若非大慈大悲广泛救济,拯救沉溺于沉沦之流的人;一种极致的悲心,拯救昏迷迷失本性的人。从汉朝到唐朝六百多年,总计经历众多典籍四千多卷,受持最为兴盛的,没有超过这部经的。莫非是机缘教化相互契合,以及智慧胜者的遗留痕迹;听闻后深深敬重,都是威德之王的余下功绩。于是在经文之首,作序并综合叙述。希望能够早日清净六根,仰望慈尊的美好盛会;快速成就四德,趋向乐土的深远谋略。弘扬赞美无法穷尽,永远留给后世罢了。
赏析
这段序文主要阐述了《妙法莲华经》的起源、传播以及重要意义。序文介绍了这部经在不同时期的翻译情况,强调了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文中通过对一些佛教概念和典故的阐述,如灵岳降灵、适化导心、仙苑告成、金河顾命等,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同时,序文也指出了这部经在历史上的受持情况,认为它是众多典籍中最为兴盛的。整体来说,这段序文语言典雅,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对于理解《妙法莲华经》的背景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金刚经 · 第九品 · 一相无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一章 · 出家证果 》 —— [ 周 ] 释迦牟尼
- 《 维摩诘经 · 法供养品第十三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十三章 · 问道宿命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序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地藏经 ·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妙法莲华经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信解品第四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从地踊出品第十五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化城喻品第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法师品第十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 [ 周 ]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