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节

· 孟子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译文

孟子说:“为官的小人不值得去谴责,政治不值得去非议。只有大人才能纠正君主心术的错误。君主仁,就没有人不仁;君主义,就没有人不义;君主正,就没有人不正,一旦把君主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注释

适(zhé):通“谪”,谴责。 间(jiàn):诋毁,非议。 格:纠正。

赏析

本章论君王为人之重要。 孟子认为,君王仁,他周围没有不仁的;君王义,他周围没有不义的;君王正,他周围没有不正的。所以,一旦把君王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至于君王周围的那些小人,当然不值得去谴责,其政治也不用去非议,因为问题的总根子在君王那里。这便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之意。 “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hì):同“谪”(zhé),责备。
  • (jiàn):非议,批评。
  • :纠正。

翻译

孟子说:“那些当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责备,他们的政事也不值得去非议。只有德行完备的人才能够纠正君主内心的错误。君主如果仁爱,就没有人不仁爱;君主如果遵循道义,就没有人不遵循道义;君主如果正直,就没有人不正直。一旦把君主纠正得正直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他强调了君主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君主的品德和行为。如果君主能够具备仁、义、正等品德,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充满仁爱、道义和正直之风,国家也就能安定繁荣。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对统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以高尚的品德来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也体现了孟子对道德力量的重视,认为道德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