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四节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赏析
注释
- 咸丘蒙:人名,孟子弟子。
-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之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王之位为“南面”。
- 蹙(cù):不安,忧愁。
- 殆哉:危险啊。
- 岌岌乎:形容危险的样子。
- 放勋:尧的名字。
- 徂落:死亡。
- 遏密八音:停止演奏各种音乐。
- 孑遗(jié yí):遗留,残存。
- 夔夔齐栗:形容非常恭敬和恐惧的样子。
- 允若:顺从。
翻译
咸丘蒙问道:“俗话说:‘道德高尚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作臣子,父亲不能把他当作儿子。’舜面南而坐成为天子,尧带领诸侯面北而朝见他,瞽瞍也面北而朝见他。舜见到瞽瞍,面容显得有些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危险啊,岌岌可危啊!’不知道这句话确实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不对。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是齐国东部乡下人说的话。尧年老了,舜代行天子之职。《尧典》上说:‘过了二十八年,尧去世了,百姓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服丧三年,四海之内停止演奏各种音乐。’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君王。’舜已经做了天子,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就有两个天子了。”
咸丘蒙说:“舜不把尧当作臣子,我已经听您讲明白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谁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这首诗呀,不是说的这个意思;而是说为天子的事操劳,因而不能奉养父母。诗里说:‘这些事没有一件不是天子之事,为什么只有我一人这么辛劳呢。’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的思考去领会诗意,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果只是拘泥于词句,那么《云汉》这首诗里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存留。’要是相信这句话,那周朝就没有一个人留存了。孝子的极致,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了;尊敬父母的极致,没有比用天下来奉养父母更大的了。作为天子的父亲,是尊贵到极点了;用天下来奉养,是奉养的极致了。《诗经》上说:‘永远念叨着孝道,孝道就是准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尚书》上说:‘舜恭敬地去见瞽瞍,谨慎而又畏惧,瞽瞍也顺从了他。’这就是父亲不能把他当作儿子啊。”
赏析
这段文字是孟子与其弟子咸丘蒙的对话,探讨了关于君臣父子关系以及对《诗经》《尚书》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孟子通过引经据典,对咸丘蒙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孟子首先指出咸丘蒙所引用的关于舜和尧的说法是错误的,强调了尧年老时舜代行天子之职的情况,并通过引用《尧典》和孔子的话进行论证,说明天下不能有两个天子。接着,针对咸丘蒙对《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疑问,孟子解释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是表达为天子之事操劳而无法奉养父母的情感,强调了理解诗意不能拘泥于文字和词句,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领会。最后,孟子又引用《诗经》和《尚书》中的内容,阐述了孝子的极致是尊敬父母,而舜作为天子,对父亲瞽瞍的尊敬和奉养达到了极致,从而说明了“父不得而子”的道理。
这段文字体现了孟子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道德伦理的重视,强调了在理解和运用经典时要准确把握其原意,同时也反映了孟子的孝道思想和君臣父子关系的观念。
孟子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九卷 · 万章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八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五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二节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离娄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七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四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六卷 · 滕文公下 · 第十节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九节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