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 老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注释

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搏:鹰隼用爪击物。 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嗄:噪音嘶哑。 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益生:纵欲贪生。 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强:逞强、强暴。

赏析

在本章里,老子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道:把「德」蕴含在自己的身心里,而且积蓄得十分深厚,就像无知无欲的赤子,毒虫、猛兽、恶禽都不会去伤害他,同时他也不会去伤害禽兽虫豸,所以不会招引兽禽的伤害。他形象地说婴儿的生殖器勃起和大声哭喊,这是他精力旺盛和保持平和之气的缘故。他讲赤子的特点是柔弱不争和精力未散,其核心还是「和」。车载说,老子书谈到「和」字,有三处应予重视,一为「和其光」,一为「冲气以为和」,一为「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它以「和光」与「冲气」与「婴儿」来说明「和」,都是在谈统一,都是在谈「混成」的状态。「和光」就「复归其明」说,当光射到了物件的时候,有射到的一面与射不到的另一面,「和其光」是把两者统一起来,回复到「明」的「混成」的状态。「冲气」是万物的开端,万物含有负阴、抱阳的两方面,两者经常是统一的,表现出用之不盈无所不入的作用。婴儿是人的开端,少年、壮年、老年都以之为起点,但婴儿浑沌无知,与天地之和合而为一。「和」所表示的统一,包含着对立在内,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说「知和曰常」。(《论老子》,第69页)老子承认「万物并作」的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社会上存在的占有、掠夺、欺诈、征战的状况极为悲愤,把统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复的事物的常态。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