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 老子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经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注释

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 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 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 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 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 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 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