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注释
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尚矣:“尚”通“上”。
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赏析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在阅读这一章的内容以后,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经》真是一部极富智慧的处世之作。
老子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县亦因老子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经(第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相关推荐
- 《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八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经(第十五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