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宗伯张阳峰赴南都
潞河冰融春水阔,张公早向燕台发。
嘉会恭承秩宗命,行旌遥指秦淮月。
张公早岁登玉堂,南金大贝声煇煌。
期以勋名接伊召,岂止文字追班扬。
育才成均赞邦礼,晋贰铨衡相天子。
天子式重留都情,作朕彤伯须公行。
明时三礼公所谙,要使多士观仪刑。
公也昔在留都仕,大作雄篇悬玉署。
兴来还复玉署过,亭外琅玕好题句。
凤皇台畔芳草深,白鹭洲边波跃金。
时清事简足登眺,不妨并入阳春吟。
大贤身系苍生望,辅世年龄正强壮。
须知南辙非久留,行矣白麻催入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大宗伯(zōng bó):古代官职名,位居伯爵之上,为一种尊贵的官职。
翻译
送大宗伯张阳峰赴南都
潞河的冰已经融化,春水变得宽广,张公早早地动身前往燕台。 在盛大的会议上,郑重地接受了皇帝的命令,行旌远远指向秦淮河畔的明月。
张公年轻时就登上了玉堂,南金大贝的声音辉煌壮丽。 他期待着以功勋名声响应皇帝的召唤,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培养人才,成就学府,赞美国家的礼仪,晋升为贰铨衡,辅佐天子。 皇帝重视留都的情感,希望张公继续留在京城。
明朝时期的三礼张公都很熟悉,他希望让更多的士人观摩仪式和刑法。 张公曾在留都任职,创作了雄壮的文章,挂在玉署上。
他兴致勃勃地回到玉署,亭外的琅玕(láng gān)上好好地题写诗句。 凤皇台旁芳草丛生,白鹭洲边波光粼粼,时光清澈,事物简单,足以登高远眺,也不妨融入阳春的吟唱。
大贤者的身影是人们所期盼的,他辅佐世界的年龄正值壮年。 但是他应该知道,南方的道路不会长久,已经到了启程的时候,白麻车辆催促着他踏上旅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大宗伯张阳峰前往南都的场景。张阳峰是一位受到尊敬的官员,他在诗中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文化的热爱。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官员的职责,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大贤者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