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篇答赠钱君德夫

· 徐渭
啸蹙风云悲下雨,丈夫自是人中虎。骂座曾喧丞相筵,槌鼓终埋江夏土。 南州有士气不羁,应科赴召靡不为。闱中幕下岂所志,有托而逃世莫知。 西河高士双眼碧,阅人多矣金在石。独许文章可将兵,到处降旗出城壁。 渭也闻之笑开口,渭才敢望诸君后。小技元羞执戟人,雄心自按调鹰手。 古来学道知者希,今世谁论是与非。啸歌本是舒孤抱,文字翻为触祸机。 君不见,沈锦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啸蹙(xì cù):高声呼喊,形容风云变幻莫测,下雨悲凉。
骂座:在座上大声谩骂。
丞相:古代官职名,相当于现在的宰相。
槌鼓:击鼓。
江夏:地名,指江夏郡。
赴召:前往应召。
靡不为:无不去做。
闱中幕下:宫廷中的官员。
托而逃世:寄托希望而逃避世俗。
西河高士:指西河一带的有才德的士人。
独许:独自许可。
降旗出城壁:放下旗帜,走出城墙。
渭也:作者自称。
小技:微不足道的技艺。
元羞:本指羞愧,这里指不值一提。
执戟:持戟(古代兵器之一)的人。
调鹰手:训练鹰的人。
舒孤抱:表达孤独之情。
触祸机:引发祸患的机会。
沈锦衣: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意指沉默寡言的才子。

翻译

呼啸声中,风云变幻,下起了悲凉的雨,这样的时候,真正的男儿就像是人中之虎。曾在宴席上大声谩骂过丞相,最终却埋葬在江夏的土地里。南方的士人们意气风发,应召前去,无一不去。宫廷中的官员们并不抱负着进身之志,有所寄托却逃避世俗,无人知晓。西河一带的高尚士人,眼神明亮如碧玉,见多识广,但只有文才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到处降旗走出城墙。我自称渭也,敢望诸君之后。微不足道的技艺,本不值一提,雄心却自有训练鹰的手法。古往今来,懂得修身养性的人寥寥无几,如今世人又谁能评断是非曲直。呼啸歌声原本是为了宣泄孤独之情,却因文字而引发祸患。

赏析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古代士人的风采和心志。作者通过对士人的生活境遇和内心矛盾的描写,表达了对士人身份与责任的思考。诗中所描绘的士人形象,既有对传统文人的赞美,又有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独特风采和内心挣扎。最后一句“君不见,沈锦衣?”则以沈默寡言的才子沈锦衣作为反衬,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自省。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士人身份与责任的思考,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采和内心挣扎。

徐渭

徐渭

明浙江山阴人,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诸生。有盛名,天才超逸,诗文书画皆工。常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画工花草竹石,笔墨奔放淋漓,富于创造。知兵好奇计,客胡宗宪幕,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宗宪下狱,渭惧祸发狂自戕不死。又以击杀继妻,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得张元忭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辄慷慨悲歌。晚年贫甚,有书数千卷,斥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以终其生。有《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及文集。 ► 15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