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景惠和兴化教谕三首
朝游夹漈山,漈水何涟漪。
暮登石门山,山石亦差差。
水石太古色,山人去何之。
君今游此山,为予访颓基。
多谢吹藜翁,七略今有归。
矧兹十室邑,文献犹庶几。
君子乐育才,薪槱理不遗。
白袍久延伫,雪立风披披。
喣之以惠风,畅若春阳熙。
前程虽云迈,来者犹可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夹漈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漈水:水名,具体位置不详。
- 涟漪:水面微波。
- 石门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差差:错落有致的样子。
- 太古色:古朴的色彩。
- 吹藜翁:指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能吹动藜杖。
- 七略:古代书籍分类法,此处指文献。
- 十室邑:小城镇。
- 文献:指历史记载和典籍。
- 庶几:差不多,或许。
- 薪槱:指柴火和稻草,比喻培养人才。
- 白袍:指学子。
- 延伫:久立等待。
- 披披:风吹动的样子。
- 喣:吹拂。
- 惠风:和风。
- 春阳熙:春天的阳光温暖。
- 云迈:遥远。
- 来者:未来的人或事。
翻译
早晨游历夹漈山,漈水微波荡漾。傍晚登上石门山,山石错落有致。水和石都带有古朴的色彩,山中的人去了哪里?你如今游历此山,为我探访那已颓败的基址。多谢那位吹动藜杖的仙翁,古代的文献如今有了归宿。何况这个小城镇,历史记载和典籍或许还存留。君子乐于培育人才,如同整理柴火和稻草,不遗余力。穿着白袍的学子久久站立等待,风吹得他们衣襟飘扬。用和风轻轻吹拂他们,就像春日的阳光温暖人心。前方的路虽然遥远,但未来仍可期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游历山水的期待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漈水何涟漪”和“山石亦差差”,展现了山水之美。同时,诗中透露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如“七略今有归”和“君子乐育才”。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即使前路漫长,但希望与期待依旧存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