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三首
鼎移炎德烬,南阳尚躬耕。胸中经济事,感我三顾诚。
保蜀非王基,何似田一成。顾岂志功名,乃欲表忠精。
煌煌汉家业,草木岂无情。谁知邺中儿,元是汉人生。
运去身或移,事往恨难平。悠悠《梁父吟》,终古有馀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鼎移炎德烬:指政权更迭,道德衰败。鼎,古代象征国家权力的器物;炎德,指汉朝的德行。
- 南阳尚躬耕:南阳,地名,指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尚,还;躬耕,亲自耕种。
- 胸中经济事:指心中的治国策略。
- 感我三顾诚:感动于刘备三次拜访的诚意。
- 保蜀非王基:保卫蜀国并非为了个人的王位基础。
- 何似田一成:不如一成的田地(指简朴的生活)。
- 顾岂志功名:难道是为了追求功名吗?
- 乃欲表忠精:而是想要表达忠诚和精诚。
- 煌煌汉家业:辉煌的汉朝事业。
- 草木岂无情:草木难道没有感情吗?(比喻对国家的深情)。
- 谁知邺中儿:谁知道邺城(曹操的根据地)的孩子。
- 元是汉人生:原本是汉朝的人。
- 运去身或移:命运变迁,身份可能改变。
- 事往恨难平:过去的事情,怨恨难以平息。
- 悠悠《梁父吟》:悠长的《梁父吟》(古代歌曲名)。
- 终古有馀声:永远留有回响。
翻译
政权更迭,汉朝的德行已衰败,南阳的诸葛亮还在亲自耕种。他心中藏着治国的策略,被刘备三次拜访的诚意所感动。保卫蜀国并非为了个人的王位,不如简朴的生活。难道是为了追求功名吗?而是想要表达忠诚和精诚。辉煌的汉朝事业,连草木都有情。谁知道邺城的孩子,原本是汉朝的人。命运变迁,身份可能改变,过去的事情,怨恨难以平息。悠长的《梁父吟》,永远留有回响。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的回顾,表达了对忠诚和精诚的赞美。诗中“鼎移炎德烬”一句,既描绘了汉朝的衰败,也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后文通过对诸葛亮内心世界的揣摩,展现了其不为功名,只为表达忠诚的高尚情操。结尾处的《梁父吟》余声,象征着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忠诚信念的永恒。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