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万物有真伪,人心不可期。
真伪苟不分,君子将蒙欺。
譬之金与玉,而价固无赀。
珷玞与鍮石,乱真良可悲。
公旦困流言,恐惧实倾危。
新莽初下士,谦恭何自卑。
旦莽岂同伦,昧者犹自疑。
假饶身即死,真伪谁能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珷玞(wǔ fū):指似玉的美石。
- 鍮石(tōu shí):指黄铜矿石,古代常用来冒充金子。
- 公旦:指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曾辅佐成王,后因流言被误解。
- 新莽:指王莽,西汉末年篡位称帝,建立新朝。
翻译
世间万物真假难辨,人心难以预料。 如果不区分真伪,君子将会受到欺骗。 比如金与玉,其价值无法估量。 而珷玞与鍮石,却能以假乱真,实在令人悲哀。 周公旦曾因流言而陷入困境,内心恐惧,处境危险。 王莽初露锋芒时,谦逊恭敬,显得何等卑微。 周公与王莽岂能相提并论,但不明事理的人仍会怀疑。 即使身死,真伪又有谁能知晓。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真伪难辨的世间万物和人心,揭示了辨别真伪的重要性。诗中以金玉与珷玞、鍮石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真伪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通过周公旦和王莽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真伪不分的危害。表达了对于真伪难辨的世态的深刻洞察和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