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司训之内丘

内丘城阁夏阴阴,窈窕儒宫双桧林。 六月沙郊骑马到,四时潭水听龙吟。 青毡况属斯文地,朱瑟还闻大雅音。 亦是洛阳年少士,白头今日始冠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司训:古代官名,负责教育事务。
  • 内丘:地名,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
  • 城阁:城中的楼阁。
  • 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 儒宫:指学宫,古代的学校。
  • 双桧林:两棵桧树成林,形容树木茂盛。
  • 沙郊:沙地边的郊外。
  • 潭水:深水池。
  • 听龙吟:比喻听到深沉的水声,如同龙在吟唱。
  • 青毡:青色的毡毯,常用来比喻学者的清贫生活。
  • 斯文地:文化之地,指学府。
  • 朱瑟:红色的瑟,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 大雅音:高雅的音乐,这里指学府中的学术氛围。
  • 洛阳年少士:洛阳是古代的文化中心,年少士指年轻的学者。
  • 冠簪:戴帽子和插发簪,古代男子的成人礼。

翻译

内丘的城阁在夏天显得格外阴凉,学宫里两棵桧树茂密成林,显得文静而美好。六月的沙地郊外,骑马而至,四季都能听到潭水深沉的声响,如同龙在吟唱。这里是一片文化之地,青色的毡毯上,还能听到高雅的学术讨论。你这位来自洛阳的年轻学者,如今白发苍苍,终于完成了成人礼,戴上了帽子和发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内丘学宫的静谧景象,通过对城阁、桧林、沙郊和潭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学宫的幽深与宁静。诗中“青毡”与“朱瑟”的对比,突出了学府的清贫与学术的庄重。结尾处提到“洛阳年少士”,既是对吴司训学识的肯定,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尊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学者的敬意和对文化传承的赞美。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牴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