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代马必死战,韩卢必死猎。 万族虽有殊,受性固莫夺。 君看伏波翁,心火老不灭。 万里战壶头,赤手拥马鬣。 前言一朝酬,英气半途折。 海南纪铜柱,城西埋石蕝。 所以高世人,甘守田园拙。 梧楸老归梦,桑梓借馀热。 人生贵适意,似用生分别。 为问泽车乘,何如水鸢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代马:古代的名马。
  • 韩卢:古代的名犬。
  • 万族:指各种生物。
  • 受性:天生的本性。
  • 伏波翁:指东汉名将马援,因其曾任伏波将军。
  • 心火:比喻强烈的意志或热情。
  • 壶头:地名,马援曾在此作战。
  • 马鬣(liè):马的鬃毛。
  • 前言:指之前的誓言或承诺。
  • 英气:英雄气概。
  • 铜柱:马援在交趾(今越南北部)立铜柱,作为汉朝的南界标志。
  • 石蕝(jué):古代用来标记界限的石头。
  • 梧楸:梧桐和楸树,泛指树木。
  • 桑梓:桑树和梓树,常用来指代家乡。
  • 泽车乘:指在沼泽地行驶的车马。
  • 水鸢跕(dié):水鸟在水面上飞翔的样子。

翻译

古代的名马注定要战死沙场,名犬韩卢注定要死于狩猎。 尽管万物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天性是不可改变的。 你看那伏波将军马援,他心中的热情到老都不曾熄灭。 他在万里之外的壶头战斗,即使赤手空拳也要保护马的鬃毛。 他之前的誓言一旦实现,英雄的气概却在半途折损。 海南岛上记载着他的铜柱,城西埋藏着标记界限的石蕝。 因此,高尚的人宁愿坚守田园的朴拙。 梧桐和楸树老了,成为归乡的梦境,桑树和梓树借来了余热。 人生最重要的是适意,似乎因此产生了分别。 问问那些在沼泽中行驶的车马,何不选择像水鸟一样自由飞翔。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名马和名犬的命运,以及伏波将军马援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天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代马必死战,韩卢必死猎”揭示了万物天性的不可改变,而马援的故事则展现了英雄的坚持和牺牲。最后,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自由飞翔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适意和自由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