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七首

死时鲍鱼臭,生时椒兰芬。 好恶相补报,不及寸与分。 当其得势时,六合旁无人。 侯邦尽夷灭,胡马亦逡巡。 岂知骊山下,金棺化灰尘。 所以杨王孙,自与木石亲。 累累三尺土,悠悠百年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鲍鱼:这里指秦始皇死后,其尸体与鲍鱼同载以掩其臭。
  • 椒兰:香料,这里指生前的美好香气。
  • 好恶:喜好与厌恶。
  • 补报:报应。
  • 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 侯邦:诸侯国。
  • 夷灭:消灭。
  • 逡巡:犹豫不前。
  • 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
  • 金棺:指秦始皇的棺材。
  • 杨王孙:西汉人,主张薄葬。
  • 木石:指自然界的事物。

翻译

死亡时,尸体的臭味如同鲍鱼;活着时,身上散发着椒兰的芬芳。人的喜好与厌恶,报应往往不及寸分。当一个人得势时,似乎整个世界都无人能及。诸侯国被尽数消灭,连胡人的马匹也犹豫不前。谁又能想到,在骊山之下,那金棺中的尸体最终化为了灰尘。因此,像杨王孙那样的人,他们更亲近于自然界的木石。一累累三尺高的土堆,不过是悠悠百年的人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生死、权势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权力虚幻的深刻认识。诗中,“鲍鱼臭”与“椒兰芬”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生荣辱的转瞬即逝。通过秦始皇的例子,诗人强调了即使权势滔天,最终也难逃一死,化为尘埃。最后,以杨王孙的薄葬思想为例,倡导人们应回归自然,与木石为亲,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权势的淡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

方一夔

宋元之际严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时佐,自号知非子。方逢辰孙。以荐领教郡庠,未几退,隐富山,授徒讲学,学者称为富山先生。有《富山遗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