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通甫赠别
借我折弦琴,弹君不调曲。
此材从何来,妙斲峄阳木。
一奏唱离鸾,再和弹别鹄。
音响无人知,清绝过如玉。
若人太古民,不肯堕尘俗。
写兴希夷前,袖手澹无欲。
彼哉纨裤儿,下视等毛粟。
怜我来乡村,妙诗时往复。
相思隔碧云,清啸振幽谷。
老我空自怜,赖君时击触。
知音古来稀,不数晋荀勖。
纷纷筝笛耳,勿与相徵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妙斲(miào zhuó):巧妙地雕琢。
- 峄阳木:指峄山南面的木材,古时认为此木适宜制作琴。
- 离鸾:指离别的鸾凤,比喻离别的夫妻。
- 别鹄(bié hú):指离别的鹄鸟,比喻离别的情侣。
- 希夷:指虚无寂静,不可测度的境界。
- 纨裤儿:指穿着华丽但无实际才能的人。
- 毛粟: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 荀勖(xún xù):晋代音乐家,善于制作乐器。
翻译
借给我一把可以折弦的琴,让我弹奏你不曾调过的曲子。这琴的材料从何而来?它巧妙地雕琢自峄山南面的木材。我一曲奏出离别的鸾凤,再次弹奏离别的鹄鸟。这些音响无人能懂,其清绝之声如同美玉。你如同太古之民,不愿沉沦于尘世俗务。你表达的兴致超越了虚无寂静的境界,双手静默,心中无欲。那些穿着华丽却无能的人,在他们眼中,这些都微不足道。怜悯我来到乡村,你的妙诗时常往返于我们之间。思念之情隔着碧云,清亮的啸声回荡在幽谷。我老来空自怜惜,幸得你时常触动我的心弦。自古知音难寻,不亚于晋代的荀勖。在纷纷扰扰的筝笛声中,不要与他们相追逐。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借琴弹曲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寻的感慨和对高洁志趣的追求。诗中“妙斲峄阳木”一句,既赞美了琴的材质,也暗喻了知音的难得。后文通过对“离鸾”、“别鹄”的描绘,进一步抒发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感受。诗人以“太古民”自比,表达了对尘世的不屑和对清高境界的向往。结尾处,诗人呼吁不要与世俗的喧嚣相混,保持自己的独立和高洁,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