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四日有感寄江州太守李子威

清朝如此盛公卿,何以摅忠答圣明。 数月未收蕲水贼,一时谁散武昌兵。 朱门旧邸空文藻,黑夜归舟有哭声。 独使状元贤太守,至今犹捍九江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朝:此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 摅忠:表达忠诚。
  • 蕲水贼:指当时在蕲水地区作乱的盗贼。
  • 武昌兵:指武昌的军队。
  •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异,故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 文藻:文采,指文章。
  • 黑夜归舟:指在夜晚乘船归家。
  • 哭声:指悲伤的声音。
  • :保卫。
  • 九江城:指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翻译

在这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有如此多的高官显贵,他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忠诚以报答圣明的君主呢?数月以来,蕲水地区的盗贼尚未被平定,一时间谁能解散武昌的军队呢?那些昔日显赫的贵族府邸如今只剩下空洞的文采,而在黑夜中乘船归家时,却能听到悲伤的哭声。唯独那位状元出身的贤明太守,至今仍在保卫着九江城。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诚与责任的思考。诗中,“清朝如此盛公卿”一句,既是对当时政治清明、人才济济的赞誉,也隐含了对这些公卿们应尽职责的期待。后文通过对蕲水贼未平、武昌兵未散的描述,以及对朱门旧邸和黑夜归舟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忠诚与责任的重要性。最后,以状元贤太守捍卫九江城的事迹作为结尾,既是对其个人的赞扬,也是对所有官员应尽职责的呼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忠诚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