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松涛为郜彦清赋

草堂夜夜听松涛,谁挽沧溟压树梢。 雷谷震惊龙换骨,风林摇荡鹤倾巢。 玉山月白箫声杂,银汉天清剑气交。 我与周弘同洗耳,乘槎便欲渡三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万壑(wàn hè):无数的山谷。
  • 松涛(sōng tāo):风吹过松林时,松枝摩擦发出的声音,形容声音如波涛般。
  • 郜彦清:人名,诗中的对象。
  • 沧溟(cāng míng):大海。
  • 雷谷(léi gǔ):雷声回荡的山谷。
  • 风林(fēng lín):风中的树林。
  • 玉山(yù shān):神话中的仙山,此处指高耸的山峰。
  • 银汉(yín hàn):银河。
  • 周弘:人名,诗中的另一位对象。
  • 洗耳(xǐ ěr):比喻专心倾听。
  • 乘槎(chéng chá):乘坐竹筏或小船。
  • 三茅(sān máo):道教中的三座仙山,即茅山。

翻译

在无数山谷中,松林夜夜发出波涛般的声音,我想要谁能将大海的力量压制在树梢之上。雷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龙在换骨,风中的树林摇曳,使得鹤巢都倾斜了。玉山之上,月光皎洁,箫声与松涛交织,银河之下,天空清澈,剑气与星光交相辉映。我与周弘一同专心倾听这自然之音,仿佛乘坐小船,便要渡过那三座仙山。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夜晚松林中的声音和景象,展现了深邃的自然之美和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万壑松涛”、“沧溟压树梢”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仙境的向往。通过“雷谷”、“风林”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神秘感。结尾处的“乘槎便欲渡三茅”则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仙境的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仙境的无限向往。

成廷圭

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诗。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