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司谏侍从叔赴洪州

· 李端
郗超本绝伦,得意在芳春。 勋业耿家盛,风流荀氏均。 声名金作赋,白皙玉为身。 敛笏辞天子,乘龟从丈人。 度关行且猎,鞍马何躞蹀。 猿啸暮应愁,湖流春好涉。 浔阳水分送,于越山相接。 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 逢风燕不定,值石波先叠。 楼见远公庐,船经徐稚业。 邑人多秉笔,州吏亦负笈。 村女解收鱼,津童能用楫。 唯我有荆扉,无成未得归。 见君兄弟出,今日自沾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郗超(xī chāo):人名,东晋时期的名士。
  • 绝伦:无与伦比。
  • 勋业:功勋和事业。
  • 耿家:指耿弇家族,东汉时期的显赫家族。
  • 风流:指才华横溢,不拘小节。
  • 荀氏:指荀彧家族,三国时期的名门望族。
  • 金作赋:形容文采斐然,如同金子般珍贵。
  • 白皙(bái xī):皮肤白净。
  • 玉为身:形容身体如玉般洁白无瑕。
  • 敛笏(liǎn hù):收起朝笏,指辞官。
  • 天子:皇帝。
  • 乘龟:指隐居。
  • 丈人:指隐士。
  • 躞蹀(xiè 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 远公庐:指高僧慧远的住所。
  • 徐稚业:指徐稚的墓地,徐稚是东汉时期的隐士。
  • 负笈(fù jí):背着书箱,指求学。
  • 荆扉:用荆条编成的门,指简陋的住所。

翻译

郗超本来就无与伦比,得意于美好的春天。他的功勋和事业如同耿家一样显赫,他的风流才华如同荀氏一样均衡。声名如金般珍贵,文采斐然,皮肤白净如玉。他收起朝笏,辞别皇帝,乘龟隐居于丈人之处。

他度关而行,边走边打猎,鞍马小步行走。猿啸在傍晚应和着愁思,湖水在春天适宜涉渡。浔阳水分送,于越山相连。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遇到风,燕子飞得不安定,遇到石头,波浪先叠起。

楼上可以看见远公庐,船只经过徐稚的墓地。邑人多持笔求学,州吏也背着书箱。村女能收鱼,津童能用桨。只有我拥有简陋的荆扉,却未能成功归来。看到你的兄弟们出仕,今天我自感沾湿了衣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郗超的非凡才华和隐居生活,以及诗人对兄弟们出仕的羡慕与自怜。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金作赋”、“玉为身”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郗超的卓越品质。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最后,诗人以自己的境遇作结,表达了对兄弟们成功的羡慕,以及自己未能如愿的遗憾。

李端

李端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嘉祐从侄。少居庐山,师从名僧皎然学诗。大历五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终官杭州司马。晚年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后数年。子李虞仲。据说李端曾在驸马郭暧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乔亿以为李端诗“思致弥清,径陌迥别,品第在卢允言、司空文明之上。”。传世作品有《李端诗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