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题郑氏东亭

· 杜甫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华亭:指郑氏东亭,因其美丽而得名。
  • 翠微:形容山色苍翠幽深。
  • 清晖:明净的光辉,这里指秋日的阳光。
  • 崩石:崩落的岩石。
  • :倾斜。
  • 清涟:清澈而有波纹的水。
  • :拖,牵引。
  • 水衣:水生植物,如藻类。
  • 紫鳞:指鱼。
  • 冲岸:向岸边冲跃。
  • 苍隼:一种猛禽,即苍鹰。
  • 护巢:保护巢穴。
  • 向晚:傍晚。
  • 征路:远行的路。
  • 残云:零散的云。
  • :靠近,伴随。

翻译

华亭坐落于翠绿幽深的山中,秋日的阳光洒落其间,显得格外明亮。崩落的岩石倾斜在山树之间,清澈的水波拖曳着水中的植物。紫色的鱼儿冲向岸边跃起,苍鹰守护着巢穴归巢。傍晚时分,我寻找着远行的路,零散的云朵伴随着马儿飞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郑氏东亭秋日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机。诗中,“华亭入翠微”一句,既点明了地点,又以“翠微”形容山色的美丽,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后文通过对崩石、清涟、紫鳞、苍隼等自然元素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秋日景色的丰富多彩。最后两句转向诗人自身,以“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期待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