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两篇

· 杜甫
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 报效神如在,馨香旧不违。 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 尚想东方朔,诙谐割肉归。
拼音

所属合集

#社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春、秋两季举行,以祈求丰收和感谢土地神的恩赐。
  • 九农:指所有的农民,泛指农业。
  • 德业:指农业生产,因农业关乎国计民生,故称德业。
  • 百祀:指各种祭祀活动。
  • 发光辉:指祭祀活动隆重、光彩夺目。
  • 报效:向神明表达感恩和祈求。
  • 神如在:形容祭祀时虔诚,仿佛神明就在眼前。
  • 馨香:指祭祀时燃烧的香,也比喻美好的声誉或祭祀的虔诚。
  • 旧不违:指传统习俗和规矩一直被遵守。
  • 南翁:指南方老人,这里可能指参加社日活动的南方老人。
  • 巴曲:指巴地的歌曲,巴地泛指今四川东部一带。
  • :醉酒,形容欢乐至极。
  • 北雁:指北方的雁,象征北方。
  • 塞声微:指边塞的声音微弱,可能指边塞的战事或生活不易。
  • 东方朔: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机智诙谐著称。
  • 诙谐割肉归:东方朔的故事,他在一次宴会上以机智的方式割肉回家,表现出他的机智和幽默。

翻译

农民们完成了他们的德业,各种祭祀活动光彩夺目。我们虔诚地向神明表达感恩,传统的美好习俗一直被遵守。南方的老人们醉心于巴地的歌曲,北方的雁声在边塞显得微弱。我们仍然怀念东方朔的机智和幽默,他那诙谐地割肉回家的故事令人难忘。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社日祭祀的盛况和人们的欢乐心情。诗中,“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展现了农业丰收的喜悦和祭祀活动的隆重。通过“南翁巴曲醉,北雁塞声微”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边塞战士的同情。最后,以东方朔的故事作为结尾,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深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智慧和幽默的赞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深厚功底和人文关怀。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