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开元寺

西入山门十里程,粉墙书字甚分明。 萧帝坏陵深虎迹,广师遗院闭松声。 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尘昏客姓名。 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开元寺: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 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
  • 山门:寺庙的大门。
  • 粉墙:白色的墙壁。
  • 萧帝:指南朝梁武帝萧衍,他笃信佛教,曾多次舍身出家。
  • 坏陵:指萧衍的陵墓已经荒废。
  • 广师:指广德寺,另一佛教寺庙。
  • 遗院:指广德寺的遗址。
  • 闭松声:松树的声音已经听不见,形容寺庙的荒凉。
  • 长廊画剥:长廊上的壁画已经剥落。
  • 僧形影:僧人的形象。
  • 石壁尘昏:石壁上积满了灰尘,模糊不清。
  • 客姓名:游客的姓名,可能指刻在石壁上的名字。
  • 空色: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
  • :消除,放下。
  • 浮生:指人生,佛教认为人生如梦如幻,转瞬即逝。

翻译

向西进入开元寺的山门,需要走十里的路程。白色的墙壁上书写着清晰的字迹。 萧衍皇帝的陵墓已经荒废,深陷的虎迹表明了它的荒凉。广德寺的遗址中,松树的声音已经听不见。 长廊上的壁画已经剥落,僧人的形象模糊不清。石壁上积满了灰尘,游客的姓名已经模糊。 何必还要执着于空无的本质,眼前的人生就是如梦如幻的浮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开元寺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荒凉和历史的沧桑。诗中,“粉墙书字甚分明”与“长廊画剥僧形影”、“石壁尘昏客姓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结尾的“何必更将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世俗执着的超脱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

朱庆馀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诗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 1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