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同谷县

· 杜甫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 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 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不黔突(qián tū):不黑不白,指处境尴尬。
  • 不煖席(bù nuǎn xí):不温暖的席子,比喻生活困苦。
  • 休驾:停下马车。
  • 物累:世俗的牵累。
  • 行役:旅途劳顿。
  • 忡忡(chōng chōng):忧虑不安的样子。
  •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 停骖(tíng cān):停马。
  • 临岐:在岔路口。
  • 栖遁:隐居避世。
  • (hé):鸟的翅膀。

翻译

贤者也有处境尴尬之时,圣人也有生活困苦之日。 何况我这饥饿愚笨之人,怎能安居乐业。 初来此山中,停下马车欢喜地偏僻。 奈何被世俗牵累,一年四次旅途劳顿。 忧虑不安地离开这绝境,越走越远。 停马在龙潭云雾中,回首望见白崖石。 在岔路口与数人告别,握手时泪水再次滴落。 交情虽不深旧,但穷困老去多感凄惨。 平生懒散笨拙,偶尔遇到隐居避世的机会。 去留皆与心愿相违,仰望林间鸟儿自由飞翔,深感惭愧。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杜甫在旅途中的困顿与无奈,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反映了无论贤圣,都有困顿之时,而“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则进一步以自身为例,表达了生活的艰辛。诗人在描述旅途的劳顿与离别的悲伤时,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结尾的“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则深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