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 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 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 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跸(bì):古代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称为清跸。
  • 黄道:古代天文学中指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也用来比喻皇帝的行进路线。
  • 乘舆(yú):指皇帝的车驾。
  • 紫宸(chén):指皇帝的居所。
  • 霜戈:指寒光闪闪的兵器,比喻军队。
  • 云管:指乐器,这里比喻音乐。
  • 阳春:温暖的春天,比喻美好的时光。
  • 台古:古老的台阁。
  • 林馀:林中的余木。
  • 宴酣:宴会中尽情饮酒。
  • 布泽:施恩泽,指皇帝的恩惠。
  • 节改:指改朝换代。
  • 令行仁:施行仁政。
  • 山河险:指国家的地理优势。
  • 道德淳:道德纯正。
  • 嘉颂:赞美之词。
  • 属车尘:跟随皇帝车驾的尘土,比喻跟随皇帝的臣子。

翻译

清晨,清道的声音在黄道上回荡,皇帝的车驾从紫宸宫降下。 寒光闪闪的兵器在晨曦中凝聚,云管中奏出了春天的乐章。 古老的台阁仿佛见证了汉朝的辉煌,林中的余木似乎还留有秦时的记忆。 宴会上,皇帝的诗篇施予了恩泽,随着朝代的更替,仁政得以施行。 昔日依赖山河的险要,如今依靠的是道德的纯正。 我多惭愧未能献上更多的赞美,只能在皇帝的车驾后尘土中跟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皇帝出行的盛况,通过“清跸”、“黄道”、“乘舆”、“紫宸”等词语,展现了皇家气派和庄严。诗中“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一句,既描绘了军队的威武,又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后文通过对古台、林木的描写,隐喻历史的变迁。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皇帝仁政的赞颂,以及自己未能尽到臣子之责的谦逊之情。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皇家的威严,又体现了诗人的忠诚与自省。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 2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