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

· 杜甫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踰。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薙榛芜。 入门四松在,步屧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飘飖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蛮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适无虞:正好没有忧虑。
  • 须臾:极短的时间。
  • 大将:高级将领。
  • 群小:一群小人。
  • 异图:不轨的图谋。
  • 中宵:半夜。
  • 盟歃:古代结盟时的一种仪式,歃血为盟。
  • 邛南:地名,今四川西昌一带。
  • 剑阁:地名,四川剑阁县北,有剑门关。
  • 布衣:平民。
  • 专城居:指拥有城市作为领地。
  • 蕃汉:指汉族与少数民族。
  • 西卒:指西部的士兵。
  • 倒戈:指士兵反叛。
  • 肘腋祸:比喻潜伏在身边的祸患。
  • 枭獍:传说中的恶鸟,比喻恶人。
  • 纪纲:法度。
  • 一国三公:比喻权力分散,无法统一。
  • 杻械:刑具。
  • 笙竽:乐器,此处指音乐。
  • 长衢:大街。
  • 用钺:指行刑。
  • 鬼妾鬼马:指被杀害的人和马。
  • 贱子:谦称自己。
  • 弧矢:弓箭,比喻战争。
  • 薙榛芜:清除杂草。
  • 步屧:行走。
  • 衣裾:衣襟。
  • 酤酒:买酒。
  • 遣骑:派遣骑兵。
  • 村墟:村落。
  •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
  • 疣赘:多余的肉瘤,比喻无用之物。
  • 食薇:吃野菜,比喻生活清苦。

翻译

从前我离开草堂时,成都正被蛮夷所困。现在我回到草堂,成都已经平安无事。让我说说最初的混乱时期,局势变化只在片刻之间。大将前往朝廷,一群小人却起了不轨之心。半夜斩杀白马,歃血为盟,气势汹汹。西边召集邛南的兵力,北边阻断剑阁的通道。数十个平民,也拥有自己的城市。但双方势力不能并存,开始听说汉族与少数民族有别。西部的士兵反而倒戈,贼臣之间互相残杀。谁能预料到身边的祸患,自己却成了恶人的牺牲品。义士们都感到痛心和愤怒,法度混乱不堪。一个国家有三个主宰,万民都想成为鱼肉。唱和之间作威作福,谁还肯辨别无辜。眼前排列着刑具,背后却吹奏着笙竽。谈笑间进行杀戮,鲜血洒满大街。至今在行刑的地方,风雨中还能听到呼号。被杀害的人和马,面带悲伤,只为你们的娱乐。国家的法令还在,这又足以令人震惊。我这卑微之人只能四处奔走,三年间一直盼望东吴。弓箭暗藏在江海之中,难以游历五湖。不忍心彻底离开这里,又回来清理杂草。进门看到四棵松树还在,漫步在稀疏的万竹之间。旧时的狗见到我回来,低声呜咽着钻进我的衣襟。邻居们见到我回来,高兴地带着酒和葫芦。大官见到我回来,派遣骑兵询问我的需要。城郭见到我回来,宾客们挤满了村落。天下尚未安宁,强健的士兵胜过迂腐的读书人。在动荡的风尘中,哪里能安置我这老者。此时我显得多余,幸好骨髓还未枯竭。吃喝都感到惭愧,吃野菜也不敢多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动荡时局中的生活经历和感慨。诗中,杜甫通过对草堂的离去与归来的对比,反映出社会的混乱与个人的无奈。他详细叙述了战乱中的种种惨状,表达了对国家法令失效、社会秩序崩溃的深切忧虑。最后,杜甫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的渺小与无力,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杜甫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