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杜甫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齧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著处(zhù chù):处处,到处。
  • 务是日:务必在这一天。
  • 艳明眉:形容柳树的翠绿如同明媚的眉眼。
  • 朱蹄:指红色的马蹄,这里指马。
  • 齧膝(niè xī):马的一种动作,即马低头咬自己的膝盖。
  • 马援:东汉名将,这里指代将士。
  • 葛强:人名,可能是杜甫的朋友或同僚。
  • 金镫(jīn dèng):金属制成的马镫。
  • 牙樯(yá qiáng):象牙装饰的船桅。
  • 捩柁(liè duò):转动船舵。
  • 祓除(fú chú):古代的一种除灾求福的仪式。

翻译

清明时节,到处都是盛开的花朵,这一天,长沙城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外出。渡口边的翠绿柳树如同明媚的眉眼,红色的马蹄在争相展示它们的骄傲和活力。这个城市的人们喜欢去湘西的寺庙游玩,许多将领也从军中来到这里。像马援那样的征战士兵就在眼前,葛强这样的亲近朋友也一同参与这同心协力的事业。金色的马镫在傍晚的山下闪耀,象牙装饰的船桅和远处的青楼在转动的船舵中显得遥远。古代的战乱和苦难都可以理解,人世间的悲欢也只能暂时排遣。虽然我的弟侄们还活着,但我无法与他们通信,战争未息,我苦于离乡背井。逢迎年轻力壮的人并非我的道路,何况今天还有祓除的仪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长沙城的热闹景象,通过对比繁华与战乱,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倦。诗中“著处繁花务是日”与“干戈未息苦离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沧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其诗歌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