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梓州城

·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暮序:指傍晚的时光。
  • 宾雁:指迁徙的雁群,这里比喻远行的旅人。
  • 襄州:地名,今湖北襄阳。
  • 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戏马:指骑马游玩。
  • 戍柳:指边疆戍楼旁的柳树。
  • 暗山楼:指山间的楼阁在雨中显得昏暗。
  • 东篱菊:东边的篱笆旁的菊花,这里指赏菊。
  • :消除。
  • 南国:指南方,这里可能指杜甫所在的梓州(今四川三台)。

翻译

旅人的心情在傍晚时分感到惊动,远行的雁群降落在襄州。 我们共同庆祝重阳节,寻找骑马游玩的乐趣。 湖边的风吹动着戍楼旁的柳树,江上的雨使山间的楼阁显得昏暗。 暂且在东边的篱笆旁酌饮菊花酒,聊以消除南方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客心惊暮序”一句,即表达了诗人作为旅人的孤独与不安。通过“宾雁下襄州”的景象,进一步以雁群的迁徙象征自己的漂泊。后文通过对重阳节习俗的描写,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如“湖风秋戍柳,江雨暗山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忧愁。最后,“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则表达了诗人试图通过赏菊饮酒来排遣心中的愁绪。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深沉与韵味。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