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秋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凉风:秋风。
  • 群盗:指当时四处流窜的盗贼。
  • 纵横:横行,肆意妄为。
  • 传书:传递书信。
  • 为客情:作为客居他乡的心情。
  • :偷偷地看。
  • 高鸟:高空中的鸟。
  • 老逐:老去而追随。
  • 众人行:普通人的生活。
  • :前往。
  • 三峡:长江三峡,指避难之地。
  • 何由:如何,怎样。
  • 两京:指长安和洛阳,唐朝的两个都城。

翻译

秋风万里吹来,凉意袭人,而盗贼仍在肆意横行。 家在远方,书信难传,秋日里我这客居的心情更加沉重。 我偷偷地望着高空飞过的鸟儿,感觉自己老去,只能随波逐流,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我开始想要逃往三峡避难,但又如何能再见到长安和洛阳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杜甫在秋日里的孤独与忧愁。诗中,“凉风动万里”不仅带来了秋天的寒意,也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群盗尚纵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诗人在秋日的寂寥中,感受到家远的思念和作为客人的无奈。后两句通过对比高飞的鸟和自己的老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结尾的“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则深刻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无法归去的悲哀。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杜甫深邃的内心世界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注释

  • 凉风动万里: 凉爽的秋风吹遍了广阔的大地。
  • 群盗尚纵横: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
  • 家远传书日: 家乡遥远,期待着能收到家信的日子。
  • 秋来为客情: 秋天的到来更增添了作为客居他乡的愁绪。
  • 秋窥高鸟过: 高飞的鸟儿似乎也在窥视着秋天的景象。
  • 老逐众人行: 老人孤独地随众人前行,暗示生活艰辛。
  • 始欲投三峡: 初衷是想投奔三峡地区寻求避难。
  • 何由见两京: 却不知如何才能再次回到京都长安和洛阳。

翻译

秋风吹拂着广袤的土地,盗贼们依然四处横行。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每一封来自远方的信都像是一份秋日的安慰。看着高飞的鸟儿掠过,我这老者只能跟随人群艰难前行。原本计划逃往三峡以求庇护,却不知何时才能再踏上回京都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他乡时所作,描绘了战乱背景下个人的无奈与悲凉。"凉风动万里"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凄凉,"群盗尚纵横"则揭示了社会的动荡。诗人通过"家远传书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秋来为客情"则透露出漂泊异乡的孤寂。"秋窥高鸟过"与"老逐众人行"形成鲜明对比,既写自然景色,又寓言人生境遇。最后两句,诗人流露出对回归京都的渴望,却又深感现实的艰难,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