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

· 杜甫
百舌来何处,重重祗报春。 知音兼众语,整翮岂多身。 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 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百舌:鸟名,即乌鸫,善鸣,其声多变化,故诗文中常以之比喻有才辩的人。
  • 重重:屡屡,一再。
  • (zhī):恭敬。
  • 知音:懂得音律。
  • 兼众语:能说多种语言或模仿多种声音。
  • 整翮(hé):整理翅膀,准备飞翔。翮,鸟羽的茎,也指翅膀。
  • 过时:不合时宜。
  • 发口:开口说话。
  • 君侧:君主身边。
  • 谗人: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

翻译

百舌鸟从何处飞来,频频地报告春天已至。 它懂得音律又能模仿众声,振翅飞翔岂止一只。 花朵繁密难以窥见,枝头高处传来新的鸣声。 若在不合时宜时开口,君主身旁必有谗言之人。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百舌鸟的特性,隐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诗中“百舌”象征着能言善辩的人,而“重重祗报春”则暗示了这些人的频繁活动。后句“知音兼众语”形容了他们的多才多艺,但“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则警示,若在不恰当的时机发表言论,可能会被谗言所害。整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寓言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隐忧。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