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珠篇
夜光四寸今所无,闻有入海求大珠。大珠自爱潜不发,希世一见比明月。
灵物变化讵可寻?几人皓首死闽越。泥蟠沙卧海底沉,何知结爱美人心。
可怜曜乘十二乘,谁惜黄金七百金。越乡祈宝诚非易,涉险捐躯名与义。
天生至宝自无伦,如何真伪人莫分。古来贵耳而贱目,恐君既见不及闻。
世有南山采薇子,从来道气凌白云。今乃千里作一尉,无媒为献明圣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夜光:指夜明珠,传说中能在夜间发光的一种宝珠。
- 泥蟠沙卧:形容珠子埋藏在泥沙之中。
- 曜乘:指用珠子装饰的车乘。
- 越乡:指越地,即今浙江一带。
- 贵耳贱目:重视听闻而轻视亲眼所见。
- 采薇子:指隐士,出自《诗经·小雅·采薇》。
- 道气:指道德气质。
- 无媒:没有媒介,指没有途径或机会。
翻译
夜光珠四寸大小的如今已难寻,听说有人出海寻找更大的珍珠。大珍珠自爱不愿轻易显露,难得一见如同明月般珍贵。 神奇的宝物变化无常,寻觅它的人皓首穷经却死在闽越之地。泥沙中沉睡的珍珠,怎知它结缘了美人的心。 可怜那些装饰着十二乘车的珍珠,谁又会吝惜那七百两黄金。越地寻宝实在不易,冒险捐躯为了名与义。 天生至宝自然无与伦比,但真假难辨,人们难以分辨。自古以来,人们重视听闻而轻视亲眼所见,恐怕你只见过而未曾听闻。 世上有南山采薇的隐士,他们的道德气质高凌白云。如今却只能千里迢迢做一个小官,没有途径向明君献上自己的才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夜明珠的描绘,隐喻了人才的难得与真伪难辨的社会现象。诗中,“夜光”与“大珠”象征着稀世之才,而“泥蟠沙卧”则暗示了这些人才往往被埋没。诗人通过对比“贵耳贱目”的社会风气,表达了对真正有才能之人的惋惜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最后,诗人以“南山采薇子”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有高洁的道德气质,却无法得到重用的无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