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隋堤柳悯亡国也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 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 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龙舟未过彭城閤,义旗已入长安宫。 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 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隋堤柳:隋朝时期在汴河两岸种植的柳树。
  • 汴河:古代河南开封附近的一条重要河流。
  • 大业年:隋炀帝的年号,公元605年至618年。
  • 炀天子:指隋炀帝,因其暴政而得名。
  • 缀旒(zhuì liú):古代帝王冠冕上的装饰,比喻帝位或政权。
  • 酅公(xī gōng):隋炀帝的孙子,被封为酅国公。
  • 彭城閤(péng chéng gé):地名,今江苏徐州一带。
  • 萧墙祸:指宫廷内部的变乱。
  • 晏驾:古代指皇帝去世。
  • 吴公台:地名,位于今江苏扬州,隋炀帝葬身之地。
  • 二百年:指从隋朝到唐朝的时间跨度。

翻译

隋堤上的柳树,随着年深日久,已经衰朽不堪。风吹雨打,三两株柳树孤零零地立在汴河口。那些老枝病叶,让人看了心生愁绪,它们见证了隋朝大业年间的春天。大业年间,隋炀帝种下了成行的柳树,夹道流水,从西边的黄河一直延伸到东边的淮河,绿荫连绵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的春末,柳色如烟,柳絮如雪。隋炀帝南巡江都,放纵游乐,本想用这些柳树来系住龙舟。紫髯的将领守护着锦缆,美丽的女官直奔迷楼。然而,国内的财力已经枯竭,舟中的欢歌笑语何时能休?上层荒淫,下层困苦,这种局面不会长久,国家的危机如同帝冠上的装饰,摇摇欲坠。隋炀帝自以为福祚无穷,哪知他的皇子被封为酅公。龙舟还未过彭城閤,起义的旗帜已经进入了长安的宫殿。宫廷内部的变乱导致人事更迭,隋炀帝未能回到秦中就去世了。他的土坟只有数尺高,葬在吴公台下,那里悲风阵阵。二百年后的汴河路上,沙草和烟雾朝朝暮暮。后世的君王如何借鉴前朝的教训?请看隋堤上那些象征亡国的柳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隋堤柳的描绘,深刻反映了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白居易以柳树为媒介,抒发了对隋炀帝暴政和隋朝灭亡的哀悼与反思。诗中“风飘飘兮雨萧萧”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诗人的忧国之情。通过对隋炀帝南巡、国家财力枯竭、宫廷变乱等历史事件的叙述,诗人警示后世君王应以隋为鉴,不可重蹈覆辙。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的佳作。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