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

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不击古人击。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 梨园弟子调律吕,知有新声不如古。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归,长安市儿为乐师。 华原磬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华原磬(qìng):古代的一种乐器,磬的一种。
  • 泗滨石:泗水边上的石头,古代用来制作磬。
  • 梨园弟子:指宫廷中的乐师。
  • 浮磬: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石头制成,可以浮在水面上。
  • 宫悬:宫廷中的悬挂乐器。
  • 磬襄:古代乐师的名字。
  • 长安市儿:指长安城中的普通市民。

翻译

华原磬啊华原磬,古人不听了现在的人听。泗滨石啊泗滨石,现在的人不敲了古人敲。 现在的人和古人有什么不同呢?用还是不用,全凭乐工的喜好。乐工虽然在,但耳朵像墙壁一样,分不清声音的清浊,就是聋子。 梨园的弟子们调音律,知道新的声音不如古。古人说浮磬出自泗滨,立刻就能辨别出致死的音乐,声音感人。 宫廷中一听华原石的声音,君王的心就忘记了边疆的大臣。果然胡人的侵略从燕地开始,武将们很少愿意为边疆而死。 这才知道音乐与时政是相通的,岂止是听那铿锵的声音而已。磬襄去了海里不再回来,长安的市民成了乐师。 华原磬和泗滨石,清浊两种声音谁能知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华原磬和泗滨石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中音乐与政治的关系。诗中,“华原磬”和“泗滨石”分别代表了古今不同的音乐审美和政治态度。白居易通过这种对比,批评了当时乐工的不专业和对古乐的忽视,同时也暗示了君王对边疆安全的忽视。诗的最后,通过对磬襄和长安市儿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音乐与时代政治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古乐失传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政治现状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