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昌乐

· 戴良
秣马安丘邑,弭节昌乐县。 道路正搔首,郡邑忽驰箭。 邯河已虎据,穆陵复豺战。 西拒拥戈矛,南出张组练。 仓茫走黎庶,错愕动缨弁。 我行日已远,我力日已倦。 亨衢冀栖息,异事骇闻见。 如何命不淑,所至时辄乱。 既同丧家狗,亦类焚巢燕。 仆御心尽灰,妻孥泪如霰。 我道苟如此,安得发不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秣马(mò mǎ):喂马。
  • 弭节(mǐ jié):停下马车。
  • 搔首(sāo shǒu):抓头,形容焦急或有所思的样子。
  • 驰箭(chí jiàn):比喻迅速。
  • 邯河:地名,此处可能指邯郸一带。
  • 虎据:比喻强敌占据。
  • 穆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豺战:比喻激烈的战斗。
  • 西拒:西面抵抗。
  • 组练:组织训练。
  • 仓茫:匆忙慌乱的样子。
  • 错愕(cuò è):惊愕,突然感到惊讶。
  • 缨弁(yīng biàn):官员的帽带和帽子,代指官员。
  • 亨衢(hēng qú):大道,比喻顺利的道路。
  • 不淑(bù shū):不幸,不好。
  • 丧家狗:比喻失去依靠的人。
  • 焚巢燕:比喻家园被毁的人。
  • 妻孥(qī nú):妻子和儿女。
  • (xiàn):小冰粒,比喻泪水。

翻译

喂马在安丘邑,停下车在昌乐县。 道路正焦急地抓头,郡县突然如箭般迅速。 邯河已被强敌占据,穆陵又发生激烈的战斗。 西面抵抗着戈矛,南面组织训练。 仓皇逃走的百姓,惊愕的官员。 我的行程已远,我的力气已疲倦。 希望在大道上休息,但异事让人惊骇。 为何命运如此不幸,所到之处总是混乱。 既像失去家园的狗,又像被烧毁巢穴的燕子。 仆人和随从心灰意冷,妻子和儿女泪如雨下。 如果我的道路如此,怎能不白发苍苍。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元代时期战乱频发的社会景象,通过“秣马”、“弭节”等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诗中“邯河已虎据,穆陵复豺战”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乱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最后,诗人以“丧家狗”和“焚巢燕”自喻,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深刻反思。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