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杂诗 其四

· 戴良
天地有常运,阴阳无定端。 夏虫时不永,安睹岁月迁。 嗟我在世中,倏忽已华颠。 何能得仙诀,拾取朝霞餐。 蓬莱去此近,欲往无由缘。 从今弃诸事,尽付悟真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常运:常规的运行,指自然规律的运行。
  • 定端:固定的端绪,这里指变化无常。
  • 时不永:生命短暂。“永”,长久。
  • 华颠:头发花白,指年老。“颠”,头顶。

翻译

天地有着常规的运行规律,阴阳变化没有固定的头绪。 夏天的虫子生命短暂,怎能看到岁月的变迁。 感叹我在这世间,转眼之间已经头发花白。 如何能够得到成仙的秘诀,把早晨的云霞当作食物来享用呢。 蓬莱仙山距离此地似乎很近,但想要前往却没有缘由和办法。 从现在起舍弃其他的事情,把一切都交付给《悟真篇》(道教典籍)。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现象开篇,感叹天地运行、阴阳变化的无常,进而联想到生命的短暂。诗人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悲哀,表达了对长生和超脱的渴望。诗中提到夏虫生命短暂,难以察觉岁月的变迁,以此映照自己在世间的匆匆岁月,已至年老。对蓬莱仙山的向往,表现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然而现实中却无法实现,只能寄托于宗教典籍《悟真篇》。整首诗意境深沉,富有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人生意义的探寻。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